[发明专利]燃料电池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37260.4 | 申请日: | 200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6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J·A·武宁;H·-P·施米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WS改革者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04 | 分类号: | H01M8/04;H01M8/06;H01M8/2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群峰;杨松龄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系统 | ||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系统被用于将液态燃料和气态燃料的能量转化成电流和 热。能量的转化无声地发生在燃料电池中,并且在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期间具有介于50%和60%之间的效率比,这取决于电池中所选择的电流密 度。与由发动机驱动的电流发生器相比,其优点在于,在为远程网络供 电以及分散的电-热耦合所需的小输出的情况下在kW范围内特别高效。因 此,开发燃料电池系统的工作已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但是,直到现在市 场上仍没有任何突破。
其原因主要是制造完整的、非常复杂的系统的高昂成本。这个系 统包括用重整器处理燃料(使用所谓的燃料处理器)、燃料电池堆以及 外围部件,例如热交换器、泵、阀和用于自动操作的电子设备。
装备有聚合物膜并被设计用于高达大约80℃工作温度的PEM燃料电 池,要求重整物的CO精细洗涤达到ppm范围,并为保持阴极空气的湿度 而需要昂贵的水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蒸汽重整器的处理用水可能 不能用电池堆的废热来蒸发,因为对此来说温度太低了。
文件WO 2005/084771A2描述了紧凑型重整器,具有集成的蒸发器。 这能够被用于高达80%的效率比的重整。如果考虑到由辅助组件例如泵、 鼓风机以及电流传感器而带来的10%到15%的总发电的损失,作为结果而 得到的整个系统的电效率比为35%到40%。
考虑最近才面世的、在120℃到200℃的温度下工作的高温PEM电池 (由PEMEAS und Pat发表),可省略CO精细洗涤和水管理,从而允许 对过程进行相当大的简化。另外,电池堆的废热可被用于处理用水的蒸 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基于高温电池进一步简化整个过程,以降低生产 成本并提供更安全的自动操作。这样一来,整个系统的电效率比应不 会降低到低于35%到40%的水平,如果可能的话,甚至更高。
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燃料电池系统实现了这个目的。
高温堆以及优选的转化站或转化反应器也直接接触蒸发管道而被 冷却并在蒸汽压力的帮助下被恒温控制。从而,至少堆的废热以及, 可选择地,转化反应器的废热被利用,从而提供了效率比。
减小了装置的尺寸和复杂性。除堆和重整器之外,仅仅还必需鼓 风机、水泵、冷凝器以及若干阀和配件。不需要独立加热的蒸汽发生 器。
过程控制和过程监控特别地简单。只有一个用于重整器的温度的 控制电路。至于燃料、空气和水的质量流量,粗略的比例控制已经足 够。
整个系统的电效率比高于现有技术中的系统。与蒸汽发生器结合, 可以达到高于40%的电效率比,在使用热自动补偿的重整器时,可以 达到35%。在这两种情况下,电流和热的总效率比大约为100%。
附图说明
附图中的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附图旨在补充描述。 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示例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修改后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的实例
为了产生电能,提供了燃料电池堆1,所述堆在高于100℃的温度 下工作,优选地在大约120℃下工作。采用堆1的废热来产生用于重整 器的蒸汽,采用蒸汽压力将所述堆恒温控制在所期望的温度下。这由 蒸发管道2和压力阀16来实现,蒸发管道2,例如,具有一个(或多个) 蒸发器管的形式,例如,配置成盘管,直接布置在堆1上,压力阀16, 位于如此产生的蒸发器的出口处。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例如,在恒定 输出的情况下,压力阀为可调节阀。在改变负载的情况下,所述阀为, 例如,弹簧偏置的保压阀。可替代地,如此构造的保压设备也可以由 具有电子控制器的受控阀表示。
因为堆的温度的自动控制仅经由湿蒸汽区域中的蒸汽压力而进 行,所以被提供用来供应蒸发管道2的泵8将更多的水填充到蒸发器中, 即,填充到为冷却蒸汽所必需的蒸发管道2中。形成了水/蒸汽混合物。 过量的水在位于保压阀16下游的分离器15中被分离。在分离器15中被 分离的水返回到缓冲容器9中。
由堆产生的蒸汽的量与在堆中转换的能量成比例(从而也与产生 的电功率成比例)并导致大约为5的S/C(蒸汽/碳)比。与通常为3的比 值相比,该高的蒸汽过剩量正面影响了过程的安全,但并未负面影响 效率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WS改革者有限责任公司,未经WS改革者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72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