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36475.4 | 申请日: | 2007-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2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 发明(设计)人: | 福代康夫;菊地武晃;和气惇;城野清治;平尾多布;吉田胜美;植木修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2F1/50 | 分类号: | C02F1/50;C02F1/20;B63B13/00;C02F1/28;C02F1/00;C02F1/7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漪;郑 霞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具体而言涉及易于在船舶现有的压载水系配管中安装并能够杀灭压载水中所含水中生物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运送原油或集装箱的货船中设有用以确保船舶在航行时船体的稳定性的压载舱。通常在没有装载原油等货物时在压载舱内注满压载水,而当装入原油或集装箱等时则将压载水排出,从而调整船体浮力以使船体稳定。
因此压载水是船舶安全航行所必要的水,通常是利用进行装卸的港湾的海水。其重量就世界范围估计为每年30~40亿吨。
另外,在压载水中混入有在取入压载水的港湾中生存的水中生物,随着船舶的移动,这些水中生物被同时运到其它国家。
因此原本在该海域中没有生存的生物种类取代现存生物种类这样的生态系统的破坏正在加重。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海事组织(IMO)外交会议上,通过了用于船舶压载水以及沉淀物的限制和管理的条约(以下称为条约),计划为:使用压载水处理装置的压载水管理的实施义务从2009年以后的建造船开始适用。
另外,根据条约的压载水排放基准规定为如下表1所示。
(表1)
鉴于所述背景,能够解决所述问题的压载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以往对包含浮游生物等水中生物的水以物理方式进行处理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对压载水加入臭氧气体来对压载水中的水中生物进行杀菌的除菌技术。
而专利文献2记载了通过高压泵使含有水中生物的水通过隙板而以机械方式对水中生物进行破坏来杀灭的技术。
当前在航行于海洋的船舶内设有:用于取入压载水的压载泵,以及用于将该压载水向压载舱供给的压载水系配管。作为现有压载泵的一例,采用规格为600m3/h、0.25MPa的高流量低压泵。
本发明人曾经尝试在这种压载水系配管中适用专利文献2记载的隙板,但是得知由于现有压载泵压力不足而使隙板失效。虽然也考虑了减少处理水量,但在向压载舱供给压载水时存在时间限制(例如能够在港湾中停泊时间的限制等),因而大幅减少处理水量是困难的。
并且在现有压载泵中,复杂地设置了压载水的取入配管和用于排放压载水的配管等,如果减少处理水量则这些配管的口径也必须改变,虽然可以通过阀门改变流量,但是在狭小的空间内设置阀门在作业上比较困难,并且导致成本上升。
为此,本发明人对于直接对现有的压载泵和现有的压载水系配管进行有效利用且以必要的最低限度改造来高效地处理压载水、并对有良好实用性的技术的开发进行了尝试,而做出本发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04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001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课题在于提供易于在船舶现有的压载水系配管中安装而能够杀灭压载水中所含水中生物的实用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从下列说明中将变得明显。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述目的通过以下的各个发明得以解决。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高流量低压的第一压载泵将压载水取入船舶内并向压载舱输送的现有压载水系配管分支的支管上设有:
臭氧混合装置,其在所述压载水中混入通过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
第二压载泵,其将所述压载水以比所述第一压载泵低流量高压的方式排出;
隙板,其具有多个隙状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压载泵的二次侧,使所述压载水通过而利周剪切力对该压载水中的水中生物进行破坏;
脱气槽,其从通过所述臭氧混合装置混入了臭氧的压载水中将未溶解的臭氧脱离,
并且构成为能够将所述脱气槽排出的脱气后的压载水回送到所述压载水系配管中。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是权利要求1所定义的一种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回送管,该回送管在由所述脱气槽排出的压载水流入所述压载水系配管的管的途中,将压载水回送到所述臭氧混合装置的一次侧进行循环,并且在所述回送管上设有安全阀,该安全阀在二次侧的管路中相比所述隙板作用有规定压力以上的压力时打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造船株式会社,未经三井造船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64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污水污泥的脱水方法
- 下一篇:定制装饰的按要求配置系统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