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塑料光纤缆及使用该缆的信号传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35758.7 | 申请日: | 200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7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青柳周;塚本好宏;藤重泰志;前田好子;木村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G02B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钟 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光纤 使用 信号 传输 方法 | ||
1.一种塑料光纤缆,具有塑料光纤导线束和在其外周设置的被覆层,所述塑料光纤导线束具有芯和在该芯的外周形成的由1层或2层以上构成的包层;
所述芯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为主成分的共聚物形成;
所述包层至少在最外层具有由含氟烯烃系树脂形成的层,所述含氟烯烃系树脂包含四氟乙烯单元且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的晶体熔解热在40mJ/mg以下;
所述被覆层从内侧依次包括保护被覆层、光阻挡被覆层及功能被覆层;
所述功能被覆层由尼龙系树脂组合物形成,该尼龙系树脂组合物含有3质量%~40质量%范围的氰尿酸三聚氰胺或者含有溴原子含量在1.5质量%~30质量%范围量的溴系阻燃剂、并且含有0.1质量%~10质量%范围的彩色无机颜料、并且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的晶体熔点在215℃~280℃范围;
所述光阻挡被覆层由树脂组合物形成,该树脂组合物含有尼龙11和尼龙12中的至少一种尼龙系树脂为主成分、并且源于所含有的尼龙系树脂的单体化合物和低聚物化合物的总含量在1.5质量%以下范围;
所述保护被覆层由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偏氟乙烯均聚物中的至少一种树脂材料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光纤缆,所述功能被覆层由以尼龙6和尼龙66中的至少一种为主成分的尼龙系树脂组合物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塑料光纤缆,所述功能被覆层由含有20质量%以下范围的氧化锑的尼龙系树脂组合物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光纤缆,假设塑料光纤导线束的外径为A(μm)、所述保护被覆层的厚度为a(μm)、所述光阻挡被覆层的厚度为b(μm)、所述功能被覆层的厚度为c(μm)时,满足下述公式(i)~(iii),
900≤A≤1100(i)
1.5≤b/a≤30(ii)
5.5≤(b+c)/a≤70(iii)。
5.一种塑料光纤缆,具有塑料光纤导线束和在其外周设置的被覆层,所述塑料光纤导线束具有芯和在该芯的外周形成的由1层或2层以上构成的包层;
所述芯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为主成分的共聚物形成;
所述包层至少在最外层具有由含氟烯烃系树脂形成的层,所述含氟烯烃系树脂包含四氟乙烯单元且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的晶体熔解热为40mJ/mg以下;
所述被覆层从内侧依次包括保护被覆层、光阻挡被覆层及功能被覆层;
所述功能被覆层由尼龙系树脂组合物形成,该尼龙系树脂组合物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的晶体熔点为240℃~280℃范围且以ISO14663-2:1999(Annex C)规定的方法测定的在温度T(K)的氧透过率P(cm3·cm/(cm2·sec·Pa))满足下述式(A):
P<8×10-2×exp(-5600/T);
所述光阻挡被覆层由树脂组合物形成,该树脂组合物含有尼龙11和尼龙12中的至少一种尼龙系树脂为主成分、并且源于所含有的尼龙系树脂的单体化合物和低聚物化合物的总含量在1.5质量%以下范围;
所述保护被覆层由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树脂、苯乙烯系树脂、偏氟乙烯均聚物、含有乙烯单元和乙烯醇单元的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树脂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塑料光纤缆,所述功能被覆层由结晶度在30%~55%范围的尼龙系树脂组合物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塑料光纤缆,所述功能被覆层由利用显微镜观察的球晶尺寸的平均直径在0.01μm~40μm范围的尼龙系树脂组合物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塑料光纤缆,所述功能被覆层由以尼龙66为主成分的尼龙系树脂组合物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塑料光纤缆,所述功能被覆层由含有0.01质量%~10质量%范围的结晶促进剂的尼龙系树脂组合物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塑料光纤缆,所述功能被覆层由以溴原子的含量在1.5质量%~30质量%范围的方式含有溴系阻燃剂的尼龙系树脂组合物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未经三菱丽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575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