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带装置及安全带的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34077.9 | 申请日: | 2007-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66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康二;村上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田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R22/22 | 分类号: | B60R22/22;B60R22/48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梁晓广;车 文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带 装置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带装置及安全带的控制方法,在该安全带装置中,使设在安全带上的锁舌与连接于车辆的固定侧部件上的带扣相扣合。
背景技术
在所谓三点式安全带装置中,将卷收器配置在车柱等的下部,将安全带的一端侧缠绕到该卷收器的卷筒上,向上方拉出该安全带并在配置于车柱上部的通过式固定器处向下方折回,将锁舌插入其折回部,并且进一步将另一端侧连接到车体侧(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36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安全带装置中,在乘员刚刚进入车辆而就座于座椅上后的非佩戴状态下,由于锁舌位于座椅的座椅靠背侧方,因而乘员为了在就座于座椅上的状态下取出锁舌,必须向后方扭转身体,因而锁舌的取出操作麻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带装置及安全带的控制方法,使得乘员在就座时不必扭转身体即可容易地佩戴安全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发明的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卷收器,其包括:缠绕安全带的一端侧的卷筒、用于驱动该卷筒旋转的电动机以及离合机构,该离合机构与上述电动机的驱动轴的安全带卷绕方向的旋转相对应地、将驱动力从该驱动轴传递到上述卷筒的轴,并且与上述驱动轴的安全带拉出方向的旋转相对应地、切断从上述驱动轴到上述卷筒的轴的驱动力传递;安全带导向器,其被设置成,其基端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被支撑,以引导上述安全带的另一端侧;弹簧,其向车辆前方侧对上述安全带导向器施力;带扣,其连接于上述车辆的固定侧部件上;和锁舌,其设置于上述安全带上,并与上述带扣相扣合。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检测车门的开闭的车门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其根据上述车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上述卷收器的上述电动机。
在第二发明的基础上,第三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具有座椅传感器,该座椅传感器检测出乘员已就座于座椅上,并根据检测信号控制上述卷收器的上述电动机。
第四发明的安全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由车门传感器检测到车门已打开时,驱动卷收器的电动机正转,经由离合器向卷筒传递驱动力,将上述安全带的一端侧卷绕到上述卷筒上,使安全带导向器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而摆动移动,由此使上述安全带向车辆后方侧退避,上述安全带导向器被设置成能够摆动,以引导上述安全带的另一端侧。
在第四发明的基础上,第五发明的特征在于,当由座椅传感器检测到乘员已就座于座椅上时,驱动上述卷收器的电动机反转,将上述离合器设定为驱动力切断状态,利用上述弹簧的作用力使上述安全带导向器返回移动,由此使上述安全带向车辆前方侧突出。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离合器设定为非连接状态,可以利用弹簧的作用力使安全带向车辆前方突出,因此乘员在就座时不必扭转身体即可容易地佩戴安全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是表示安全带的初始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使安全带向车辆后方侧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使安全带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乘员佩戴上安全带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乘员下车时安全带向车辆后方侧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6是沿着图1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卷收器的详细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卷收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卷收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传动机构的主视图、表示能够通过离合机构进行动力传递的状态。
图11是表示传动机构的主视图、表示通过离合机构切断动力传递的状态。
图12是表示复位弹簧的特性的特性线图。
图13是表示控制系统的控制框图。
图14是安全带装置的动作流程图。
图15是安全带装置的又一动作流程图。
图16是表示转动自如地保持安全带导向器上端的变形例的图。
图17是以图16的一部分剖面表示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田株式会社,未经高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40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末车厢脱离保护系统
- 下一篇: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