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击靶盒以及冲击压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32114.2 | 申请日: | 200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1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岩崎秀治;池田贵志;藤原秀昭;辻嘉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可乐丽璐密奈丝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J3/08 | 分类号: | B01J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以及 压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靶盒(target capsule)以及冲击压缩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能自由装卸地构成于各构件上的冲击靶盒,以及由该盒与单级式火药枪组合而成的冲击压缩装置。由于本发明的冲击靶盒可自由装卸地构成于各构件上,因此,在经受冲击后,通过再次拆卸装配可重复使用,优选与单级式火药枪或单级式气枪组合形成冲击压缩装置来进行使用。
背景技术
通常,对粉体施加冲击压力,使其瞬间升温而成型为固体。例如,已公知的有人工制造金刚石的方法(专利文献1)、制造氧化物超传导体的方法(专利文献2)、制造超磁致伸缩元件的方法(专利文献3)以及制造磁铁的方法(非专利文献1)等。
但是,在此处公开的方法中,几乎未对用于存放承受冲击的试样的靶盒进行说明。虽然在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采用螺入式靶盒作为存放承受冲击的试样的靶盒,但是这样构造的靶盒存在经受冲击后若不破坏靶盒破坏则无法取出试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342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2020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18985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Materia(日本金属学会会报)第44卷第4号2005年第296~301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靶盒,当其受到冲击压力而使物质的性质改变时,能够容易进行试样的装填,并且在施加冲击压力后也能够容易取出试样,并且可进行重复使用。
用干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反复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创造出本发明。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靶盒,该冲击靶盒包括:(A)具有凸状突起的台座、(B)嵌装于凸状突起上而形成试样装填部的台座辅助件、以及(C)冲击承受构件,特别是冲击靶盒实质上由(A)具有凸状突起的台座、(B)嵌装于凸状突起上而形成试样装填部的台座辅助件、以及(C)冲击承受构件构成,其特征在于,(A)、(B)以及(C)被以能自由装卸的方式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冲击靶盒包括(A)具有凸状突起的台座、和(C)冲击承受构件,特别是冲击靶盒实质上由(A)具有凸状突起的台座、和(C)冲击承受构件构成,其特征在于,该冲击承受构件(C)的台座侧构成为通过嵌装于凸状突起上而形成试样装填部,(A)以及(C)被以能自由装卸的方式构成。
并且,本发明的的又一技术方案是包括上述冲击靶盒和单级式火药枪或单级式气枪的冲击压缩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冲击靶盒。利用本发明的冲击靶盒,能容易进行试样的装填,并且在施加冲击压力后也能够容易取出试样,并且能重复使用该冲击靶盒,因此,优选与单级式火药枪或单级式气枪组合形成冲击压缩装置来进行使用。
本发明的靶盒特别适于在飞行距离为2~15m、飞行速度为500~2000m/秒的条件下使用单级式火药枪的情况下,以及在飞行距离为2~10m、飞行速度为50~1000m/秒的条件下使用单级式气枪的情况下进行重复使用。冲击压力也取决于飞行体的材质,但通常采用单级式火药枪时产生10~50GPa左右的冲击压力,采用单级式气枪时产生0.01~15GPa左右的冲击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冲击靶盒的一实例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冲击靶盒的另一实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未设有台座辅助件的冲击靶盒实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冲击靶盒的另一实例的概略图。
图5是图4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图5的A-A向视图。
图7是图5的B-B向视图。
图8是图5的C-C以及D-D向视图。
图9是图8的E-E向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台座;2、凸状突起;3、台座辅助件;4、冲击承受构件;5、空洞部;6、动量吸收器;7、台座;8、冲击承受构件;9、凸状突起;10、台座辅助件;11、保护环;12、冲击引导构件;13、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可乐丽璐密奈丝株式会社,未经可乐丽璐密奈丝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321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