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V-型内燃机的冷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28099.4 | 申请日: | 2007-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5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发明(设计)人: | 北村融;平塚公一;河津孝典;松野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P3/02 | 分类号: | F01P3/02;F02B75/22;F01P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 威;张 彬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气缸体在其中被冷却水冷却的V-型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尤其涉及用于在气缸群周围的区域内实现冷却水的均匀温度分布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通常,V-型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具有一排气缸在其中被布置为V-形的气缸体,并且通过由水泵强制循环的冷却水来冷却气缸群周围的区域,所述气缸群布置于所述气缸体的左侧气缸组和右侧气缸组中。
[0003]在已知的传统冷却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中,在气缸排列的方向上延伸的冷却水通路设置在左侧气缸组和右侧气缸组之间,并且在所述冷却水通路中设置有连通口和多个引入口,在气缸排列方向前侧上的冷却水通路内的位置处所述连通口与水泵排出口连通,而所述引入口在与左侧和右侧气缸组的气缸群的相应气缸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位置处开口,并且将冷却水引入到气缸群周围的区域。冷却水通路中的从前述连通口供给的冷却水经由与气缸群中的每个气缸相对应的引入口被引入到在左侧和右侧气缸组的气缸群周围的区域,由此冷却气缸体。
专利引证文献1:JP-S58-107840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0004]然而,在上文描述的传统技术中,由于将水泵设置为突出到V-型内燃机的前部,所以V-型内燃机从前至后较长,因此不能获得紧凑的尺寸。
[0005]通过在朝向左侧和右侧气缸组之间的前部的位置处放置水泵来获得V-型内燃机的紧凑的尺寸是可能的。
[0006]然而,在前述的V-型内燃机中,由于将水泵设置在朝向左侧和右侧气缸组之间的前部的位置处,因此在左侧和右侧气缸组的气缸群周围的区域中,将把冷却水引入到在气缸排列方向的最前端处的气缸周围的区域的引入口设置在冷却水通路中是不可能的,因而在左侧和右侧气缸组的气缸群周围的区域中,只有将冷却水引入到朝向气缸排列方向的后部的气缸周围的区域的引入口被设置在冷却水通路内。因此,已经经由引入口引入到气缸周围区域的冷却水,通过在气缸排列方向的前侧的周围移动、然后进入到在气缸群周围区域内的V-型气缸组的外侧而循环,所述冷却水进一步从左侧和右侧气缸组的气缸群周围的区域内的V-型气缸组的内侧被引入到气缸排列方向的后部。然而,冷却水的流动主要通过在气缸排列方向的后侧周围移动、然后进入到在气缸群周围区域内的V-型气缸组的外侧而循环,而只有微小的循环量通过在气缸排列方向的前部周围移动、然后进入到在气缸群周围区域内的V-型气缸组的外侧。因此,通过在气缸排列方向的后侧的周围移动而循环的冷却水和通过在排列气缸的方向的前侧的周围移动而循环的冷却水的温度分布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可能在气缸群周围的区域内获得冷却水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0007]本发明是考虑到这些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气缸群周围的区域内获得冷却水的均匀温度分布的V-型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技术方案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采取了一种具有如下气缸体的V-型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在所述气缸体内以V-形布置了一排气缸,其中布置在气缸体的左侧和右侧气缸组中的气缸群周围的区域通过由水泵强制循环的冷却水冷却。在左侧气缸组和右侧气缸组之间,水泵设置在气缸排列方向的前侧,而在气缸排列方向上延伸的冷却水通路在气缸排列方向上被设置于水泵的后部。在冷却水通路内,与水泵的排出口相连通的连通口在气缸排列方向上被设置于冷却水通路的前侧的位置处,而将冷却水引入到在气缸排列方向的后侧的气缸周围区域的引入口设置在气缸群周围区域内的V-型气缸组的内侧,并且冷却水流出到气缸盖的流出口被设置在气缸群周围区域内的V-型气缸组的外侧,所述流出口分别对应每个气缸。此外,在流出口中,设置了与气缸排列方向的前侧的气缸相对应的流出口,以使所述流出口的流至气缸盖的冷却水的流出量比与在气缸排列方向的后侧的气缸相对应的流出口的流至气缸盖的冷却水的流出量大。例如,形成了与在气缸排列方向的前侧的气缸相对应的流出口,以使所述流出口比与在气缸排列方向的后侧的气缸相对应的流出口具有更大的开口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80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废气再循环装置的阀装置
- 下一篇:绝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