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突变ILV5基因及其用途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27468.8 | 申请日: | 2007-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9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 发明(设计)人: | 大村文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得利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12N15/53 | 分类号: | C12N15/53;C12N9/04;C12N15/63;C12N1/19;C12C11/00;C12G1/00 |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小瑛;吕俊清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突变 ilv5 基因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突变乙酰羟酸还原异构酶基因(突变ILV5基因)及其用途, 特别涉及用于制造具有优良风味的酒精饮料的酿造酵母、使用该酵母制造的 酒精饮料、所述酒精饮料的制造方法等。
背景技术
Lager啤酒酿造由生成乙醇及风味化合物的一次发酵、及使啤酒风味物 质熟化的二次发酵(或储存期间(largring period))的2个发酵阶段组成。在 一次发酵中,酵母细胞生成分别为异亮氨酸及缬氨酸合成中的中间体α-乙酰 基-α-羟基丁酸及α-乙酰乳酸。这些乙酰羟酸的一部分向细胞外扩散,通过啤 酒中的非酶氧化脱羧,分别转变为2种连二酮(vicinal diketone,VDK),即 2,3-戊二酮及双乙酰(参照图1)。VDK会带来如黄油味的不愉快味道,2,3- 戊二酮及双乙酰的阈值分别为0.9mg/L及0.15mg/L(非专利文献1:Meilgaard 1975,详细的引用文献如说明书的最后所记载)。
α-乙酰乳酸的自发脱羧是双乙酰生成的限速步骤。VDK量在储存期间降 低到允许水平。缩短啤酒熟化时所需的时间,可通过使用VDK生成量少的 酿造酵母菌株来实现。乙酰羟酸合酶(Ilv2p/Ilv6p)、乙酰羟酸还原异构酶 (Ilv5p)、二羟酸脱水酶(Ilv3p)及支链氨基酸氨基转移酶(Bat1p)/转氨 酶(Bat2p)催化异亮氨酸及缬氨酸合成的2个同类反应。
为构建VDK生成量少的酵母菌株,有使乙酰羟酸合酶失活及强化乙酰 羟酸还原异构酶活性的2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通过编码乙酰羟酸合酶的催化 亚基的ILV2基因的反义RNA的负控制,使酶活性减少超过80%,其结果, 使发酵中间点的双乙酰量降低40%(非专利文献2:Vakeria et al.1991)。
另一方面,编码乙酰羟酸还原异构酶的ILV5基因的数量对VDK生成产 生很大影响。用具有ILV5的多拷贝载体转化的酵母细胞与对照菌株相比, 显示出还原异构酶的活性增加了5~10倍,同时显示出双乙酰生成减少了50 ~60%(非专利文献3:Dillemans et al.1987;非专利文献4:Gjermansen et al. 1988)。已知参与异亮氨酸及缬氨酸合成的酶定位于线粒体基质中(非专利文 献5:Ryan及Kohlhaw 1974)。线粒体由2个亲水区(膜间隙及基质)、及2 个膜(外膜及内膜)组成(非专利文献6:Wiedemann et al.2003;非专利文 献7:Koehler 2004)。
线粒体因只合成8种由线粒体DNA编码的稳定的蛋白质,所以,达1000 种的线粒体蛋白质的大部分由核基因组编码,在细胞质中的游离型核糖体上 作为前体蛋白质合成后,借助于被称为TOM及TIM的蛋白质集合体[分别为 线粒体外膜及内膜的转位酶(非专利文献8:Endo et al.2003;非专利文献9: Truscot et al. 2003)],被转运到线粒体膜内或跨膜转运。Ilv2p及Ilv5p在细 胞质中作为前体蛋白质被合成后,通过TOM及TIM23转位酶转运到线粒体 基质中。
N末端前序列在向线粒体基质移动时由线粒体的特异性加工肽酶切割 (非专利文献10:Gakh et al.2002)。N末端的47个残基作为Ilv5p可切割的 前序列而被鉴定(非专利文献11:Kassow 1992)。如Kassow所述,构建编 码转运肽的区域中具有缺失的ILV5基因,其构建物可影响双乙酰生成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得利株式会社,未经三得利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74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