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排气再循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24704.0 | 申请日: | 2007-06-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46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 发明(设计)人: | 长江正浩;清水肇;村田宏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F02D9/04;F02D2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马江立;柴智敏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排气 再循环 装置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内燃机的排气再循环装置,包括:涡轮增压器(5),所述涡 轮增压器具有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4)上的涡轮(5b)和在所述内燃 机的进气通路(3)上的压缩机(5a);低压EGR通路(31),所述低压 EGR通路连接所述涡轮(5b)下游的所述排气通路(4)和所述压缩机(5a) 上游的所述进气通路(3);排气净化装置(10),所述排气净化装置设置 在所述涡轮(5b)下游和所述排气节气门(19)上游之间的所述排气通路 (4)中;以及低压EGR阀(32),所述低压EGR阀设置在所述低压EGR 通路(31)上,并且改变所述低压EGR通路(31)的通道横截面积;其 特征在于包括:
排气节气门(19),所述排气节气门在所述排气通路(4)与所述低压 EGR通路(31)相连接的部位上游设置在所述排气通路(4)上,并且改 变所述排气通路(4)的通道横截面积;以及EGR控制装置,所述EGR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低压EGR阀(32),使得经由所述低压EGR通路 (31)再循环至所述进气通路(3)的排气量达到预定的目标量,
其中当所述排气节气门(19)的开度被在关闭方向上控制时,所述EGR 控制装置控制所述低压EGR阀(32),使得经由所述低压EGR通路(31) 再循环至所述进气通路(3)的所述排气量达到所述预定的目标量,由此排 气经由所述低压EGR通路(31)再循环至所述进气通路(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再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排气净化装置 (10)具有从排气中捕集颗粒物质的过滤器(13),所述排气再循环装置 还包括:
过滤器再生装置,所述过滤器再生装置用于当执行再生处理以通过氧 化除去捕集在所述过滤器(13)上的颗粒物质时与未执行所述再生处理时 相比在关闭方向上控制所述排气节气门(19)的开度,
其中当通过所述过滤器再生装置执行所述再生处理时,所述EGR控 制装置控制所述低压EGR阀(32),使得经由所述低压EGR通路(31) 再循环至所述进气通路(3)的所述排气量达到所述预定的目标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再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排气净化装 置(10)具有排气净化催化剂(12),所述排气再循环装置还包括:
催化剂预热装置,所述催化剂预热装置用于当执行所述排气净化催化 剂(12)的预热时与未执行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预热时相比在关闭方向 上控制所述排气节气门(19)的开度,
其中当通过所述催化剂预热装置执行所述预热时,所述EGR控制装 置控制所述低压EGR阀(32),使得经由所述低压EGR通路(31)再循 环至所述进气通路(3)的所述排气量达到所述预定的目标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再循环装置,还包括:
排气制动装置,所述排气制动装置用于当使用排气制动作为辅助制动 时与未使用所述排气制动时相比在关闭方向上控制所述排气节气门(19) 的开度,
其中当通过所述排气制动装置使用所述排气制动时,所述EGR控制 装置控制所述低压EGR阀(32),使得经由所述低压EGR通路(31)再 循环至所述进气通路(3)的所述排气量达到所述预定的目标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气再循环装置,还包括:
第一进气节气门(6),所述第一进气节气门在所述进气通路(3)与 所述低压EGR通路(31)相连接的部位上游设置在所述进气通路(3)上, 并且改变所述进气通路(3)的通道横截面积;以及
第一进气节气门控制装置,所述第一进气节气门控制装置用于在所述 低压EGR阀(32)完全打开的情况下通过在关闭方向上控制所述第一进 气节气门(6)来增大低压EGR气体量。
6.一种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再循环装置相结合的内燃机的控 制方法,包括:
当所述排气节气门(19)的开度被在关闭方向上控制时,控制所述低 压EGR阀(32),使得经由所述低压EGR通路(31)再循环至所述进气 通路(3)的所述排气量达到预定的目标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470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