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性树脂组合物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23510.9 | 申请日: | 2007-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9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 发明(设计)人: | 田口吉昭;盐饱俊雄;森田利夫;长尾勇志;新井敏弘;米竹孝一郎;高桥辰宏;安田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理塑料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8L101/12 | 分类号: | C08L101/12;C08J3/22;C08J5/00;C08K7/06;H01B1/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性树脂组合物、液晶性树脂母料以及使用 它们的导电性的液晶性树脂成形品。更详细地说,本发明涉及 对于高导电化有用的含有基体树脂和导电性物质的导电性树脂 成形品。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的电学、电化学、能源、运输机械等领域的导电 性材料的用途多样化,开发出作为导电性材料的一种的导电性 树脂成形品。一般来说,由于合成树脂易于带电,因此易于吸 附灰尘或尘埃。作为其对策,在树脂中分散导电性物质,赋予 导电性或抗静电性。
作为导电性的树脂组合物所用的代表性导电性物质,可举 出炭纤维或金属纤维、导电性炭黑,配合有它们的树脂在以电 气电子部件为首的要求导电性或抗静电性的工业领域中广泛使 用。但是,在对本来为绝缘性的树脂赋予导电性时,有必要配 合多量的导电性物质,因此,具有树脂原本的机械强度、耐热 性、尺寸稳定性和成形性(流动性)降低、有损成形品外观的 基本问题。
进而,若未均匀地分散导电性物质,则所得成形体的导电 性发生显著不均。另外,近年来部件的薄壁化、轻量化正在发 展,需求以更少的量即可表现导电性、并抑制流动性和机械强 度的降低的树脂。如此,对于导电性树脂成形品而言,以更少 量的添加即获得均匀的导电性成为重要的课题。
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作为由导电性物质方面出发的 研究,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添加炭原纤维材料代替现有的炭 黑等,从而改良成形品的表面外观。另外,下述专利文献2中通 过气相法炭纤维和抗静电聚合物来改善机械特性。进而,在下 述专利文献3中通过并用炭纤维和气相法炭纤维改善机械特性。 但是,这些碳系材料由于体积密度非常小,因此具有制造上的 问题:产生给料瓶颈(feed neck)、难以在树脂中配合所需添加 量。
另一方面,若从基体树脂方面观察,则液晶性聚酯树脂所 代表的液晶性树脂由于平衡性良好地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耐 热性、耐化学药品性、成形性(流动性)等,因此作为高功能 工程塑料以电气/电子领域为中心正被广泛地利用。但是,由于 液晶性树脂与炭黑、碳纳米管等导电性物质的润湿性很差,因 此不仅难以高浓度添加这些微细填料,而且具有分散不良明显、 大大损害液晶性树脂原本的机械强度、耐热性、尺寸稳定性、 成形性(流动性)的问题。进而,由于工艺温度高,因此难以 添加抗静电聚合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1021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4818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129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此,以往虽然尝试了在发挥液晶性树脂作为工程塑料的 物性的同时、赋予其均匀的导电性,但无法实现将两者兼顾。
具体地说,以往含有导电性物质的液晶性树脂组合物及其 成形品中,为了表现成形后的高导电性,有必要大幅增加导电 性物质的填充量。但是,由此具有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显著变 差、使成形性显著恶化的问题。进而,具有导电性显著不均的 问题。另外,高度填充导电性物质的结果,还具有成形品外观 恶化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从半导电性区至高导电性区 的导电性不均少、且具有高流动性、且成形品外观也优异的树 脂组合物及其形成品。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 通过对具有特定的粘度的液晶性树脂复合化特定的气相法炭纤 维,成形品外观优异、导电性的不均少、且能够表现高导电性 和流动性,进而完成本发明。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以下内容。
(1)一种液晶性树脂组合物,其相对于满足下述(a1)和 (a2)的液晶性树脂(A)100重量份,含有纤维外径为10~ 500nm、长径比为5~1000的气相法炭纤维(B)0.5~40重量份, 其中,
(a1)熔点为250℃~350℃,
(a2)在比上述熔点高20℃的温度、剪切速率为1000sec-1时的熔融粘度为1~80Pa·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理塑料株式会社,未经宝理塑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35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