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阀无效
| 申请号: | 200780023384.7 | 申请日: | 2007-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31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 发明(设计)人: | 松本达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F16K31/06;F16K27/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方晓虹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护板设成一体的电磁阀。
背景技术
汽车的燃料箱中产生的汽油蒸气(蒸散气体),其汽油成分在碳罐(canister)中被捕捉,净化后的空气向大气中放出。发动机工作时,在吸气管内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碳罐中被捕捉的汽油成分进入内燃机内。进入内燃机内的汽油蒸气的量由电磁阀(以下称为净化电磁阀:purge solenoid valve)来控制。
过去,净化电磁阀的通气通路和吸气系统的配管等一般由软管连接,但最近,为了通过减少配管部分来(1)减少来自连接部的燃料泄漏并(2)缩减配管连接工时数,在节流阀体和进气歧管等吸气管上通过插入带O形环管口等方法直接进行安装的形态正在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由于净化电磁阀控制的是汽油蒸气量,因此,需要考虑到安装部位和安装形态,以使通路部分(构成阀的部分)在因车辆冲击等而受到了大的力时也不容易破损。即,需要进行冲击试验等来确定净化电磁阀的最佳的安装部位和安装形态。
在使用软管来连接净化电磁阀和吸气管时,根据试验结果等来改变净化电磁阀的安装部位和安装形态是比较容易的。然而,在采用将净化电磁阀直接安装在吸气管上的构造时,则很难变更装设位置。其结果是,在需要对定位好的净化电磁阀进行进一步保护时,一般是考虑在净化电磁阀上设置护板。作为护板的设置方法,通常考虑将与净化电磁阀分开制造的构件即护板设置在净化电磁阀周围。另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电磁阀上设置护板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74729号公报
在像以往的净化电磁阀那样将作为分体构件的护板设置在净化电磁阀周围时,要将护板和净化电磁阀的支板一起用螺钉共同紧固在吸气管上。但是,采用这种共同紧固的构造时,一旦护板受到冲击,冲击力便会从护板传递给螺钉而使螺钉抬起,这样,护板就会松动,有可能失去作为护板的功能。
另外,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磁阀使用螺栓将盖构件与阀体结合,与上述构造一样,存在同样的问题。并且,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磁阀中的盖构件主要是覆盖螺线管部分的,未能保护通路部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种技术性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可靠地保护通路部分的净化电磁阀。
本发明的净化电磁阀是一种控制燃料向吸气侧供给的净化电磁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开闭燃料通路的阀芯(通路部分)的阀体;驱动所述阀芯的螺线管部;以及将所述阀体安装在吸气管上的支板,保护所述阀芯的护板与所述阀体或所述支板设置成一体。
采用本发明,由于护板与阀体或支板设置成一体,因此,即使在受到冲击时护板也不会分离,能保护好阀芯。并且,一体化还可减少部件个数,另外还能缩减作业工时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净化电磁阀,其中,(A)为俯视图,(B)为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净化电磁阀的阀芯和螺线管部的纵剖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净化电磁阀,其中,(A)为俯视图,(B)为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净化电磁阀,其中,(A)为俯视图,(B)为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参照附图说明为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形态。
实施形态1
图1(A)是本发明的净化电磁阀的俯视图,图1(B)是其主视图。图2是沿图1(B)的C—C线的纵剖俯视图。
净化电磁阀1包括:阀体2;对形成于阀体2内的阀芯进行驱动的螺线管部3;以及与阀体2的下表面设置成一体的支板4。
阀体2包括:形成入口通路的入口管口5;方向与该入口管口5相差90度并形成出口通路的出口管口6;以及内设有使入口通路与出口通路连通或遮断的阀芯7的圆筒状阀芯构成部8。在阀芯构成部8内形成有通路9,在该通路9内形成有与阀芯构成部8一体的双重管部10。双重管部10由同心状的内侧管部10a和外侧管部10b构成,内侧管部10a的内侧成为了与所述通路9连通的内侧通路9a。内侧管部10a与外侧管部10b之间成为了外侧通路9b。在外侧管部10b上连接有所述出口管口6,其内侧的通路与所述外侧通路9b连通。在双重管部10的一端部与阀芯构成部8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过滤器11。过滤器11在螺纹旋入阀芯构成部8中的盖12的作用下与双重管部10的端部以及阀芯构成部8的内表面压紧而得到固定。内侧管部10a的与过滤器11相反的一侧的端面成为了阀座11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233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