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置集成电路寻址的方法及用于执行该方法的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80014884.4 | 申请日: | 2007-04-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2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 发明(设计)人: | J·皮卡德;B·J·梅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00 | 分类号: | G06F1/00;G06F3/00;G06F9/00;G06F12/00;G06F13/00;H01L23/52;H01L23/538;G11C5/06;G11C8/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蓉民 |
| 地址: | 美国德***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集成电路 寻址 方法 用于 执行 装置 | ||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内置集成电路(通常称为“I2C”)寻址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系统;并且更特别地,涉及使用具有取代寻址输入/输出引脚的内部寻址寄存器的支持I2C装置(I2C-capable device)来进行I2C寻址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还被称作“I2C总线”或“内部IC总线”的内置集成电路总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成为用于在普通电路板上通信的简单的、相对短距离的、相对低速的、低带宽总线。I2C总线是用于在至少一个主设备和至少一个从设备之间串行传输数据的双向、两线总线。这些数据包括按惯例通常使用7位的寻址数据。在7位地址中包括第8位以告知接收节点读取(发送)或写入(接收)。
【0003】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一个主节点12和三个从节点14、16和18的典型的I2C系统10。I2C总线的两条线11和13分别包括串行数据线(SDA)和串行时钟线(SCL)。电耦合到电压源(VDD)19的上拉电阻15同样被提供用于信道访问。例如,将所述两条线11和13中的任一条接地均构成逻辑低或零(0),同时允许任一条线浮动构成逻辑高或一(1)。
【0004】然而,电耦合到I2C总线的主装置和/或从装置的数量主要由可用寻址空间限制。例如,如果每个装置具有独有的7位地址识别码,则可以有电耦合到I2C总线的27个或128个独有并可辨识的装置。
【0005】支持I2C装置和外围设备的激增和可用性导致了独特的支持I2C装置的数量远超过可用地址的数量。即便将7位寻址协议扩展到扩展后的10位协议仍不能解决问题。
【0006】专用或保留一定数量的地址也是常见的。这种“保留的地址”被留出,从而除非用于特定目的否则不能使用。因此,通过目前的I2C系统,缺少全7位寻址范围(或扩展后的10位寻址范围)。
【0007】电耦合到I2C总线的支持I2C装置或外围设备蓄意将其可用输入/输出(I/O)引脚的相当大的(如果不是非常大的)部分专用于装置寻址,从而进一步加剧充足地址空间的问题。参考图2,示出了具有绝对专用于装置寻址的的五个I/O引脚(标记为AD0-AD4)的传统的德州仪器电源设备(PSE)20的示意图。
【0008】因此,期望提供用于内部配置支持I2C装置或外围设备的地址识别码的装置和方法,所述支持I2C装置或外围设备可以在不使用寻址引脚的情况下电耦合到I2C总线。
发明内容
【0009】公开了一种在I2C总线上使用的支持内置集成电路(支持I2C)的装置。本发明的支持I2C装置包括代替外部输入/输出(I/O)引脚的集成的内部可配置的寻址寄存器。
【0010】还公开了支持I2C装置的级联系统。级联系统将写入地址识别码简化为大量的支持I2C装置的寻址寄存器。在级联中的以下每个支持I2C装置的程序输入引脚被电耦合到前面的支持I2C装置的中断输出引脚。通过这种配置,每个支持I2C装置的寻址寄存器均可以被访问并且使用单个程序输入引脚编码。
【0011】还公开了支持I2C装置的并联系统(parallel system)。并联系统也提供简化的地址识别码给大量的支持I2C装置的寻址寄存器。以下每个支持I2C装置的程序输入引脚使用多个选择线或单线串行接口而电耦合到编程装置。不需要中断输出引脚。通过这种配置,每个支持I2C装置的寻址寄存器均可以在不使用串行数据线(SDA)或串行时钟线(SCL)的情况下被访问和编码。
【0012】还公开了用于将地址识别码写入级联和并联配置中的大量支持I2C装置的寻址寄存器的方法。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48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样品多重处理
- 下一篇:双折射膜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