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波导管耦合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80012331.5 | 申请日: | 2007-03-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63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 发明(设计)人: | 小熊伸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P5/18 | 分类号: | H01P5/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宋 鹤;南 霆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波导管 耦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波导管耦合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波导管耦合器例如具有如图1所示的形状。即使比较小的类型也能在宽的带宽上提供较好的特性。然而,近年来,已经需要更宽的带宽,传统的波导管耦合器难以应对该需求。因此,需要改进此电气特性。
波导管耦合器具有各种频率菜单(frequency menus)。即使具有不同频率菜单的波导管耦合器也可以使用具有相同尺寸的波导管接口。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一个具有更宽带宽设计的波导管耦合器比制造分别对应于多个频率特性的多个波导管耦合器具有更高的性能价格比。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增加脊而不改变波导管的内径来降低TE10(TE:横向电)模式的截止频率,从而加宽波导管本身的频率特性的带宽。采用这样波导管的耦合器也加宽了频率特性。
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增加脊而不改变接合部的波导管内径来降低TE10模式或TE20模式的截止频率。然而,在这种情况中,由于脊的形状,其特性能被改变的模式主要是TE20模式,TE10模式成为其次的。具体地,通过相对于能被较少改变的TE10模式的频率特性调节TE20模式的频率特性,耦合器自身的频率特性被加宽。
通过在接合部的波导管壁上形成沟槽,本发明具有与形成脊的情况相同的效果。此外,根据本发明,取决于开槽的方式,TE10模式和TE20模式的截止特性可被调节为几乎彼此相等。相应地,频率特性调节方法的数目有所增加,因此可以加宽频率特性,并可以选取容易制造的波导管的形状用于实现加宽特性,从而降低耦合器的制造成本。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No.03-053007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10-126118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示例性目的是提供能达到高电气特性和高生产率的波导管耦合器。
解决该问题的手段
能实现上述示例性目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涉及到一种波导管耦合器,其中沿着接合部附近的波导管壁形成槽。
槽沿波导管壁的内壁或外壁形成。槽的两侧的侧壁可以沿波导管壁形成。另外,槽可以形成为多级形状。
波导管耦合器的输入端口的输入区域和波导管耦合器的输出端口的输出区域中至少一个区域中的槽的宽度、位置和深度中至少一项受到调节。
本发明的效果
通过沿着波导管形成槽,本发明的波导管耦合器显示了与接合部附近存在脊的情况相同的作用。因此,可以获得不同频率特性的宽的带宽,从而提高不同频率菜单的电气特性。切割槽比形成脊具有更高的制造易加工性,并且增加了开槽的方式,因此达到高的性能价格比和高的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波导管耦合器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波导管耦合器10的结构图;
图3是图解由波导管耦合器10执行的电磁波的传输状态的视图;
图4是图解各模式(1)至(5)的电磁波的波形的视图;
图5是矩形波导管(a)和脊式波导管(b)的结构图;
图6是传统波导管耦合器的基本特性的图形;
图7是示例性实施例的波导管耦合器的基本特性的图形;
图8是图解图7中耦合量(S41、S43)周围的放大部分的图;
图9是波导管耦合器10另一种结构的视图;
图10是波导管耦合器10另一种结构的视图;并且
图11是波导管耦合器10又一种结构的视图;
参考标号的描述
10 波导管耦合器
1、2、3、4 端口
21、22、23、24、25、26 槽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用于实现根据本发明的波导管耦合器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2图解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波导管耦合器10的结构。波导管耦合器10包括四个端口:端口1、端口2、端口3和端口4,和沿着接合部附近的波导管壁延伸的槽21、22、23、24。槽21、22沿着内壁形成,槽23、24沿着外壁形成。端口1和端口2是用于输入被传输的电磁波的输入端口,端口3和端口4是用于输出被传输的电磁波的输出端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23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