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麦加工品及其加工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80010149.6 | 申请日: | 2007-03-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4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 发明(设计)人: | 木原诚;伊藤一敏;B·G·罗斯纳格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札幌碑酒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A23L1/10 | 分类号: | A23L1/10;A23L2/38;C12G3/12;A23L1/305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范 征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大麦 加工品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麦加工品及其加工方法,特别是涉及富含γ-氨基丁酸(以下略作GABA)的大麦加工品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我们的主食的谷类含有维生素、氨基酸、铁、钙等营养素。其中,GABA已知具有降血压作用、肾功能改善作用、肝功能改善作用、醇代谢促进作用、精神安定作用等,从现代疾病预防的角度来看也是有用的。
然而,从谷类加工品摄取GABA时,一般使用谷类的发芽种子作为原料。这是因为未发芽的谷类种子中仅含有少量GABA,但通过使种子发芽(发芽处理),GABA和其它有益氨基酸的含量增加(参照专利文献1和2)。
不过,使谷类发芽时,GABA的生物合成主要在谷物种子的胚芽部进行,因此GABA积聚于外层部的浓度比种子的内部高。因此,虽然利用发芽种子的整体时不会产生问题,但大麦种子通常进行精白加工处理而制成加工品来利用,所以产生GABA的含量由于精白加工处理而急剧减少的问题。这是因为进行精白加工来制造粉状物或制造麦片等的情况下,需要将种子的外层部削去一定程度,GABA等以高浓度积聚的胚芽部被去除(参照非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1590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3-250512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山崎等,木县食品工业指导所研究报告,1997年,第11号,第5-8页
发明的揭示
如上所述,对于大麦加工品,通常将大麦种子进行精白加工处理来加工。大麦种子的外层部存在在味觉方面引发苦味和涩口的成分,在视觉上也较好是更白的加工品,因此精白加工处理被作为必需的工序。
但是,现状是GABA大量含于外层部,因此若进行精白加工则GABA也同时被去除,所得的大麦加工品中几乎不含GABA。因此,通过目前流通的大麦加工品无法摄取足够量的GABA。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将大麦种子精白加工处理后也富含GABA的大麦加工品及其加工方法。即,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进行作为大麦加工品的制造中所必需的工序的精白加工处理后,GABA含量不会相对于未加工大麦大幅减少,大麦加工品的颜色和味道得到改善的大麦加工品及其加工方法。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反复认真研究后结果发现,存在不进行发芽处理也富含GABA,且不仅在种子的外层部附近,在内层部也含有GABA的大麦种子,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大麦的加工方法,该方法具备将精捣度60%的加工种子的GABA的残存率与未加工种子相比在50%以上的大麦种子在不进行发芽处理的情况下进行精白加工的工序。目前,如果将被用于大麦加工品的原料的大麦种子以精捣度60%进行精白加工处理,则GABA的残存率与未加工种子相比在50%以下,但如果使用以CDC Fibar为代表的大麦品种,则加工种子中GABA以高浓度残存,可以从大麦加工品高效地摄取GABA。
此外,本发明提供作为上述的大麦的加工方法,还具备将经精白加工的大麦种子粉碎的工序的方法。大麦加工品中,即使是经粉碎的粉状的加工品,GABA也以高浓度残存,可以从大麦粉碎加工品高效地摄取GABA。
上述的大麦的加工方法中,大麦种子较好是大麦品种CDC Fibar的种子。大麦品种CDC Fibar的种子不仅在种子的外层部附近,在内层部也大量含有GABA及其它β-葡聚糖等功能性成分,因此可以从该种子的大麦加工品高效地摄取GABA等功能性成分。
此外,本发明提供通过上述的大麦的加工方法得到的大麦加工品。通过本加工方法得到的大麦加工品中,GABA在加工种子中以高浓度残存,可以从使用大麦加工品作为原料而制成的食品和饮料等高效地摄取GABA。
另外,本发明提供包含上述的大麦加工品的饮料。同样地,使用上述大麦加工品作为原料而制成的饮料可以高效地摄取GABA。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大麦加工品及其加工方法,则可以提供使用不经发芽处理的大麦种子作为原料,富含GABA的大麦加工品及其加工方法。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未进行发芽处理的一番星(ィチバンボシ)种子的外层部和内层部中的游离氨基酸的分布的图。
图2是表示未进行发芽处理的CDC Fibar种子的外层部和内层部中的游离氨基酸的分布的图。
图3是表示经发芽处理的一番星种子的外层部和内层部中的游离氨基酸的分布的图。
图4是表示经发芽处理的CDC Fibar种子的外层部和内层部中的游离氨基酸的分布的图。
图5是表示一番星种子中的β-葡聚糖含量的分布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札幌碑酒株式会社,未经札幌碑酒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101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