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赤热焦炭接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80008530.9 | 申请日: | 2007-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0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福冈隆志;井上明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铁工程技术株式会社;日铁机械设备设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0B39/14 | 分类号: | C10B39/1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剑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赤热 焦炭 接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焦炭炉接收赤热焦炭并将其输送到焦炭干式灭火设备上的 赤热焦炭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了接收从焦炭炉出窑的赤热焦炭且将其输送并装入到焦炭干式 灭火设备中,使用设置有通过起吊框架机构而能够提升的圆筒状输送斗的赤热焦 炭接收装置(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在该赤热焦炭接收装置中,由于将输送斗和 起吊框架机构一起载置在斗式台车的转台上,通过使转台旋转驱动,能够一边使 输送斗回转一边接收从焦炭炉中排出的赤热焦炭,因此,能够在输送斗内均匀地 接收焦炭,与不回转的矩形输送斗相比,具有提高焦炭容积效率且轻量化的特点。
下文将参考图7对专利文献1记载的赤热焦炭接收装置进行说明。图7表示 将赤热焦炭接收装置载置在斗式台车上的状态。该赤热焦炭接收装置9包括在底 部具有排出门的输送斗91、以及具有将接收了焦炭的输送斗91提升并且对排出 门进行开闭的功能的起吊框架机构92。这里,起吊框架机构92具有与吊车吊钩 (未图示)卡定的卡销93的吊架94和钩95、以及设置在输送斗91的筒体部侧面 上的排出门开闭机构96和钼位块97,在提升时,钩95与钳位块97结合而形成 一个起吊框架机构。另一方面,当载置在斗式台车上时,钩95从钳位块97上脱 离,起吊框架机构被一分为二。
专利文献:日本特公昭63-14032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赤热焦炭接收装置中,如果使输送斗和起吊框架 机构一起回转,则与使输送斗单独回转的情况相比,存在下述问题,即,需要的 回转半径增大,需确保增大焦炭炉前的斗接收空间,同时增大回转所需要的驱动 用动力,因此,虽然具有下述结构,即,将输送斗和起吊框架机构分离,以使在 接收赤热焦炭时仅使输送斗能够回转,并且将起吊框架机构一分为二,从两侧夹 持着输送斗而提升,但是由于将起吊框架机构一分为二,因此,具有作为起吊框 架机构的强度下降,而且难以稳定地保持输送斗的问题。为此,虽然也使用在起 吊框架机构上设置由4个位置的起吊辊保持输送斗的外框部、且在回转时输送斗 和外框部能够分离的结构,但在输送斗外周侧需要用于配置外框部的空间,在如 小型焦炭炉那样焦炭炉前的焦炭接收空间的宽度狭窄且高度低的情况下,外框部 和焦炭炉的外壁干涉,而产生不能使用在外周侧配置了具有外框部的起吊框架机 构的输送斗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成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输送斗载置在斗式台车 上并仅使输送斗回转就能从焦炭炉接收赤热焦炭且可适用于小型焦炭炉的赤热焦 炭接收装置。
发明内容
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赤热焦炭接收装置,包括:焦炭输送斗,在底部具 备排出门,并且在下侧具有圆锥部;以及起吊框架机构,具备包围该输送斗的圆 锥部的外框部,并且具备该输送斗的提升功能和该输送斗的上述排出门的开闭功 能,在提升斗时,上述起吊框架机构的起吊辊进入门扇卡定部件的凹部并抬起输 送斗,而且,在搭载于斗式台车时上述起吊框架机构的起吊辊离开凹部,上述输 送斗能够与上述起吊框架机构独立地旋转驱动,其特征在于:位于上述输送斗的 左右两侧的上述起吊框架机构的外框部具有上端的宽度比下端的宽度小的一对把 持部件,上述把持部件为从左右夹持上述输送斗的圆锥部而配置的一对把持部件, 并将该外框部收容于上述圆锥部,使收容于上述圆锥部的上述左右外框部的外尺 寸与上述输送斗的最大直径相同或比该最大直径小。
在根据本发明的赤热焦炭接收装置中,优选地,在上述外框部直接设置起吊 辊,上述起吊辊用于在将上述输送斗设置在焦炭装入料斗上时,将上述排出门向 下方打开,此外,将排出门向上方推压而关闭,若使上述外框部上升,则上述起 吊辊上升而与上述门扇卡定部件的凹部的上面抵接,并将门扇卡定部件向上方推 压,由此使转动用腕部围绕销转动,使上述排出门的门扇从上述圆锥部的焦炭排 出用开口的外侧覆盖而将焦炭排出用开口堵塞。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铁工程技术株式会社;日铁机械设备设计株式会社,未经新日铁工程技术株式会社;日铁机械设备设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85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