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振动致动器、透镜镜筒、照相机系统、振荡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08505.0 | 申请日: | 2007-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1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 发明(设计)人: | 芦泽隆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尼康 |
| 主分类号: | H02N2/00 | 分类号: | H02N2/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 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致动器 透镜 照相机 系统 振荡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根据驱动信号振动的振荡器来驱动相对运动部件,取 得驱动力的振动致动器、透镜镜筒、照相机系统、振荡器。
背景技术
这样的振动致动器,例如作为在照相机的交换镜头等上具备、驱动 自动聚焦镜头的驱动马达而被实用化。但是,用于驱动振动致动器的驱 动信号,由于安装供给驱动信号的电路的底板受到限制,所以如专利文 献1所示那样很难施加理想的正弦波。因此,存在不能进行稳定驱动的 情况。
专利文献:日本特开平9-1637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能够稳定驱动的振动致动器、透镜镜筒、照相 机系统、振荡器。
本发明利用下述解决手段来解决上述课题。另外,为了容易理解标 记与本发明的实施例对应的符号进行说明,但是并不仅限于此。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振动致动器(10),具备根据驱动信号进 行振动的振荡器(11,11A,11B)以及根据上述振动而相对上述振荡器 进行相对运动的相对运动部件(15),其特征在于,上述振荡器能够以 用于上述相对运动部件的驱动的第一振动模式和与上述第一振动模式 不同的振动模式即第二振动模式进行振动,上述第二振动模式的共振频 率与上述驱动信号的驱动频率的高次谐波的频率不一致,上述驱动信号 用来以上述第一振动模式驱动上述振荡器。
技术方案2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振动致动器(10),其 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振动模式的共振频率,当上述驱动频率在用于上述 相对运动部件(15)的驱动的驱动频率区域内发生变化时,不与上述高 次谐波的频率变化的区域重叠。
技术方案3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振动致动器(10), 其特征在于,满足下式的关系,即:
fr2÷m—fr1≧|fr3—fr1|×0.4
其中,fr1是上述第一振动模式的共振频率,fr2是上述第二振动模 式的共振频率,fr3是与上述fr1的高频侧或者低频侧相邻且上述振荡 器所具有的上述第一振动模式的共振频率,m是任意整数。
技术方案4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振动致动器(10),其 特征在于,m=2。
技术方案5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3或4所述的振动致动器(10), 其特征在于,满足下式的关系,即:fr2÷m-fr1≧10,单位:kHz。
技术方案6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 器(10),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振动模式和上述第一振动模式的次数 相同。
技术方案7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 器(10),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信号为非对称波形。
技术方案8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 器(10),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信号为非对称波形,上述第二振动模 式的共振频率与上述驱动频率的整数倍的高次谐波的频率不一致。
技术方案9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 器(10),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信号为对称波形,上述第二振动模式 与上述驱动频率的奇数倍的高次谐波的频率不一致。
技术方案10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致 动器(10),其特征在于,上述振荡器(11,11A,11B)呈大致圆环形 状,上述第一振动模式为弯曲振动,上述第二振动模式为扭振。
技术方案11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致 动器(10),其特征在于,上述振荡器(11,11A,11B)呈大致圆环形 状,并具有向内径侧突出的凸缘状的凸缘部。
技术方案12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致 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调整上述第一振动模式的共振频率与上述第二 振动模式的共振频率之差的频率特性调整部(12d,12e,12f)。
技术方案13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振动致动器(10), 其特征在于,上述振荡器(11,11A,11B)具有弹性体(12,12A,12B) 和与上述弹性体接合的机电变换元件(13),上述频率特性调整部(12d, 12e,12f)设置于上述弹性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尼康,未经株式会社尼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85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