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黄铜合金以及同步环无效
申请号: | 200780006663.2 | 申请日: | 200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9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发明(设计)人: | M·霍德里德;N·加戈 | 申请(专利权)人: | 迪尔金属合作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9/04 | 分类号: | C22C9/04;F16D2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 骏 |
地址: | 德国勒***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铜 合金 以及 同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磨损的黄铜合金以及由此制得的同步环。
在汽车工业中,对于离合器、制动器或变速器经常使用由金属制 成的摩擦副。在机械变速器中,特别使用金属同步环,所述同步环在 换档时能使变速器轴与变速齿轮的不同速度达到同步。特别在高机动 化运输工具的变速器内,同步环由于承受高摩擦而遭受高磨损。对于 其中需用较高换档力的自动档变速器同样如此。优选同步环由黄铜合 金制成。
用于同步环的耐磨损的黄铜合金公开于例如DE 3735783 C1中。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特别适于同步环的耐磨损的黄铜合 金。另外本发明的任务也在于提供耐磨损的同步环。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前一任务可以通过一种含有55-68重量%的 铜、0-6重量%的铝、2-14重量%的锰、0.5-3重量%的磷、0-1重量 %的铅、不可避免的杂质以及余量的锌的黄铜合金得以解决。
广泛的试验表明,具有所述锰和磷比例的黄铜合金具有高耐磨损 性并且由于其熔体粘度适于浇铸过程也可工业规模制备。具有上述成 分比例的黄铜合金的硬度值在168至229HB之间的范围内变动(根据 DIN EN ISO 6506测得)。
凭借所达到的硬度值和耐磨损性,所述的黄铜合金适于作为同步 环并也能耐受住变速器中的较高负荷。现有技术中用作同步环的可相 类比的黄铜合金在相似硬度值情况下具有400至600km/g的耐磨损性。
进一步令人惊奇地表明,在由于升高的负荷而在变速器中通常要 使用高添加剂量的(hochadditivierten)齿轮油的情况下所述的黄铜 合金也具有高耐磨损性。在齿轮油中所含的添加剂可以同样对用于同 步环的黄铜合金的耐磨性起作用。
同步环可以由所述的黄铜合金以已知的方式通过浇铸、挤压和锻 造以及任选的后退火而制得。
为了改善可切削性含有或掺混直至1重量%的铅可以无干扰影 响。就此而言,可以采用回收再利用的黄铜用于制备所述黄铜合金。 其通常含有一定比例的铅。
对于黄铜合金的浇铸而言,形成粘稠的熔体是不利的。同样也要 避免增多的熔渣形成,因为它们不得不耗费地加以去除。也已表明, 若黄铜合金中添加铝或者事先含有少量比例的磷,则可减小熔体的粘 稠度和减少熔渣形成。其中,较高比例的磷可通过较高含量的铝来平 衡。对于良好可浇铸性的同时具有高耐磨损性,黄铜合金优选包含3-6 重量%的铝、8-14重量%的锰和1.5-3重量%的磷。
鉴于耐磨损性和鉴于工业制备的另一有益的方案中,黄铜合金优 选含有59-64重量%的铜、3-4重量%的铝、9-11重量%的锰和 1.9-2.5重量%的磷。
还已表明,对于黄铜合金的耐磨损性和硬度有益的是,组织中铜 -锌混合物的β-相的比例在40至50%之间。在β-相中,符合氯 化铯结构的铜原子和锌原子分布于体心立方的晶格的晶格位置上。
鉴于所希望的性质经证实进一步作为有益方案的是,若在黄铜合 金的横截面内,组织中金属间相的面积比为11%至17%。其中,金属 间相,例如磷化锰嵌入铜锌合金的基体中。
特别的,若金属间相在组织中主要具有拉伸的伸长形状时,黄铜 合金表现出有利的耐磨损性。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有关同步环的第二项任务可以通过由下述黄 铜合金构成的同步环得以解决,即所述黄铜合金含有55-68重量%的 铜、0-6重量%的铝、2-14重量%的锰、0.5-3重量%的磷、0-1重量 %的铅、不可避免的杂质以及余量的锌。同步环——如上所述——由 黄铜合金通过浇铸、挤压和锻造以及任选的后退火而制得。
通过以下的实例以及通过附图来更详尽地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为:
图1:各种齿轮油中示例的黄铜合金的耐磨损性图表。
图2:用于机械变速器的同步环。
作为所述黄铜合金的实施例,总共制得四个不同组成的测试合 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迪尔金属合作两合公司,未经迪尔金属合作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66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