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自动灭火系统的压力检测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310716.7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467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剑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营第三九四厂 |
主分类号: | A62C37/50 | 分类号: | A62C37/5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梁瑞林 |
地址: | 101109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自动 灭火 系统 压力 检测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技术领域,涉及对自动灭火系统压力检测机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消防领域,自动灭火系统是广泛应用的消防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消防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而灭火设备压力容器内的灭火剂是带有一定压力贮存的,为了保证消防设备的有效使用,需定期检查容器内压力是否正常,检查通常都是通过压力监测机构来实现的,在监测机构中,压力表示值的有效性是最关键的,国内外的产品设计中,压力表都是与压力容器的介质直接连通的,这样压力表就长期处于受压状态,虽然观察方便,但长期贮存后,压力表易发生损坏而失灵,引起灭火剂的泄漏,由于压力表的失效往往又会造成整个压力装置甚至灭火设备的失效,这样一旦遇到火灾将给国家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另外如果压力容器中还存有较多的灭火剂时,由于压力表的损坏而更换表时,容器内的灭火剂就只能放掉,这样不仅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也不利于大气环境的保护,因此通常的设计很不利于整个系统的维护和保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解决自动灭火系统用压力监测机构中压力表因长期受压失效问题的压力检测机构,以利于系统的维护和保养,降低维护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用于自动灭火系统的压力检测机构,包括自动灭火系统的瓶头阀,在瓶头阀上有一个与自动灭火系统的压力容器连通的内螺纹孔和一个压力表,其特征在于,有一个由插销、压力表、单向阀、单向阀密封圈、顶杆、压力表座和顶杆密封圈组成的压力检测机构;压力表座是一个带有中心贯通孔的台阶圆柱体,其内端小直径段带有外螺纹,该小直径段拧在瓶头阀上的内螺纹孔内,压力表座的中心贯通孔从内到外分为内段孔、中段孔和外段孔三段,内段孔为螺纹孔,单向阀安装在内段孔中,单向阀密封圈安装在单向阀与内段孔之间;中段孔为内螺纹孔,外段孔为光孔,在压力表座的侧壁上有一个与外段孔垂直贯通的螺纹孔,压力表的螺纹接头拧在螺纹孔中;顶杆是一个直轴,它从内到外分为外螺纹段、环槽段和光轴段,顶杆的内端面有轴向的中心盲孔,环槽段上有与上述中心盲孔贯通的径向孔;顶杆的外螺纹段拧在压力表座中段孔的内螺纹中,顶杆的内端头进入压力表座的内段孔内,与单向阀的阀芯端头相对;顶杆的环槽段的位置与压力表座上螺纹孔的位置对应;顶杆的光轴段伸出压力表座的外端面,在顶杆的光轴段与压力表座的外段孔之间有顶杆密封圈,顶杆密封圈位于螺纹孔的外侧;在靠近压力表座外端头的位置有径向贯通的插销孔,在顶杆的光轴段上与上述插销孔对应的位置有径向通孔,插销插在上述压力表座的插销孔和顶杆光轴段的径向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解决了自动灭火系统用压力监测机构中压力表因长期受压失效的问题。在贮存期内,压力表不会因长期受压而失灵或损坏,避免了灭火系统功能实效。灭火系统进行维修和保养时,压力表装卸方便,并且不会引起系统灭火剂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压力表座7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顶杆6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用于自动灭火系统的压力检测机构,包括自动灭火系统的瓶头阀3,在瓶头阀3上有一个与自动灭火系统的压力容器连通的内螺纹孔和一个压力表2。
其特征在于,有一个由插销1、压力表2、单向阀4、单向阀密封圈5、顶杆6、压力表座7和顶杆密封圈8组成的压力检测机构。
参见图2,压力表座7是一个带有中心贯通孔的台阶圆柱体,其内端小直径段带有外螺纹,该小直径段拧在瓶头阀3上的内螺纹孔内,压力表座7的中心贯通孔从内到外分为内段孔7a、中段孔7b和外段孔7c三段,内段孔7a为螺纹孔,单向阀4安装在内段孔7a中,单向阀密封圈5安装在单向阀4与内段孔7a之间。中段孔7b为内螺纹孔,外段孔7c为光孔,在压力表座7的侧壁上有一个与外段孔7c垂直贯通的螺纹孔7d,压力表2的螺纹接头拧在螺纹孔7d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营第三九四厂,未经国营第三九四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107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