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材结合塑胶材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310372.X | 申请日: | 200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631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黄春樱;陈韦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春樱;陈韦仁 |
主分类号: | B32B5/12 | 分类号: | B32B5/12;B32B27/04;B29C4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俊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结合 塑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材结合塑胶材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有效简化加工过程、降低生产成本且提升成品质量的复合材结合塑胶材结构。
背景技术
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质轻且成型后结构强度较佳的特性,因此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小型电子产品的外壳,如笔记型计算机、行动电话或PDA等产品,以取代低强度的塑料外壳或作为塑料外壳的补强结构。
然而,由于复合材料以层层纤维堆叠再以模压方式成型,因此成型出的成品多为平面或稍具弧弯状的板面为主,无法于一复合基材上进一步成型如骨架(Frame)、螺纹柱(Boss)或盖体(Bezel)等较细小结构;而传统若需在复合基材上结合该些结构,需用点胶机利用胶料以手动或自动化胶合已射出成型的塑料结构于复合基材上,所述结构的目的用以与其它3C结构件结合,但以点胶机胶合的方法易于复合材料与其它3C结构结合后产生间隙的情形,故精确度欠佳;且在胶合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点胶机及人员,胶合速度慢不符经济成本考虑。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材结合塑胶材结构,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将两材料结合为一体,不但能增加两材料间的结合强度,也能以大量生产的方式提升产能。
为达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材结合塑胶材结构,包含:
一复合基材,其具有预设形状,该复合基材包含有多层方向性不同的纤维相互堆叠;
一塑胶材,其具有预设形状,并结合于该复合基材表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材结合塑胶材的结构可应用于3C产品结构外观,例如笔记型计算机外壳、手机外壳、PDA外壳、各式机壳与外观件产品等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与传统的以胶合方式结合细小结构于复合基材上的方式比较,更能确保小结构不会脱离复合基材,且由于实用新型的复合基材与塑料制成的小结构为一整体结构,当复合基材进一步组装于3C产品其它构件上时,也能紧密接设不产生间隙,能帮助提升3C产品外观质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重点优势在于能大量生产,为制造者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复合材结合塑胶材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复合基材进行模压的示意图。
图3为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经模压完成的复合基材结构剖视图。
图4为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复合基材结合塑胶材结构剖视图。
图5为将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复合基材结合塑胶材结构,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外壳的示意图。
图6为将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复合基材结合塑胶材结构,应用于手机壳盖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复合基材
11纤维
2塑胶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说明及幅图标记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
参考图1,图1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复合材结合塑胶材结构的立体分解图。该复合材结合塑胶材结构主要包含两相结合的一复合基材1以及一塑胶材2,根据将两种材料结合的特性,能解决一般不易于复合基材上成型细小结构的技术问题。
配合参考图2及图3,该复合基材1由数层方向性不同的纤维11相互堆叠后沉浸于树脂,树脂可选择热固性或热塑性环氧树脂,待树脂干燥后每层纤维11便结合在一起,再将结合成一体的复合基材1置于模压成型机的预设的模穴内,便能将复合基材1压制成如图3所示的预设形状。其中,复合基材1可为玻璃纤维复合基材、克维拉纤维复合基材或纤维编织布料等,不限于特定一种。所述方向性不同的纤维11相互堆叠,以纤维编织布料为例,其编织方式可为一单方向性纤维、一平织纤维、一斜织纤维及一多方向性纤维相互堆叠。
再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塑料层2可选择各式不同热可塑性(或热硬化性)的塑料粒料,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S)、聚碳酸脂(PC)、丙烯-丁二烯-苯乙烯(ABS)等制成。
复合基材1及塑胶材2的结合方式为,将已预先成型的复合基材1置于一塑料射出成型机用的模具中(模具预热温度约为80℃至100℃),塑料颗粒经压出机加热熔解成熔融塑料后(塑料温度约为200℃至210℃)以高压射入模穴中,使复合材料与塑料相结合,经水冷及硬化后,便成型出一种复合式的材料成品,如图4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春樱;陈韦仁,未经黄春樱;陈韦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103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级舱门打开机构
- 下一篇:一种含量角器的组合式直角三角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