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照明挖耳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300364.7 | 申请日: | 200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76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田浩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浩辰 |
主分类号: | A61F11/00 | 分类号: | A61F1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雷速 |
地址: | 430014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照明 挖耳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用品,具体说是一种前端能发光且能自动节电的照明挖耳勺。
背景技术
常见的挖耳勺结构简单,自己使用也很方便,但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因为耳道里面黑,医生多用头戴聚光镜配合灯泡瞄准耳道内部来操作,涉及设备多,也不方便,而个人使用通常不会配备这些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小巧的可以在进入耳道后,前端能自动发光的照明挖耳勺。
所述照明挖耳勺,其前端为透明的导光杆1,导光杆1尾端与长形手柄9固定为一体,前端为圆弧形挖耳勺,其特征是:手柄9为一中空盒体,其与导光杆1的结合处设有一个面对导光杆1的高亮度光电二极管2,和一个嵌入手柄9外壳内的光敏电阻6,光敏电阻6感光面朝向外侧,该处外壳开有孔,手柄9中部外表面固定一块金属触摸按钮3,尾部设有一个内置扣式电池5的电池盒。
所述照明挖耳勺的手柄9内部装有一块印刷电路板7,印刷电路板7上焊接有光控触摸电路10,扣式电池5的正、负极分别与光控触摸电路10的正、负电源输入端相连,光电二极管2的阴极与光控触摸电路10的输出端相连,阳极通过限流电阻与扣式电池5的正极连接,触摸按钮3与光控触摸电路10的触摸信号输入端11连接,光敏电阻6的两端分别与光控触摸电路10的光敏电阻输入端12和扣式电池5的负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较低的光照度和手的触摸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可使光电二极管发光,并通过导光杆将光导入到前端挖耳勺,同时通过导光杆照亮耳道内部,不再需要其他设备,照明挖耳勺取出时光电二极管自动熄灭,以起到节电的作用,个人使用时只要手不触碰到触摸按钮,也不会使光电二极管发光,由于使用了输入电阻非常高的COMS集成电路CD4011,可以敏捷的感受到人体的杂波信号,使得电路本身能够识别人体的触摸,同时CMOS电路和高亮光电二极管本身功耗极低,通过光敏电阻的随光照改变发光状态,达到省电和自动控制发光的作用。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方便,体积小巧,不需其它设备辅助,自动节电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导光杆,2-光电二极管,3-触摸按钮,4-电池盒,5-扣式电池,6-光敏电阻,7-印刷电路板,8-CD4011四与非门电路,9-手柄,10-光控触摸电路,11-触摸信号输入端,12-光敏电阻输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外表的结构,其前端有一个用透明材料制成的导光杆1,导光杆1的前端制成挖耳勺的形状,导光杆1的后端有一个发光面朝向导光杆1的光电二极管2,同时光电二极管2附近有一个小孔,孔内装有一个光敏电阻6,手柄9的中部嵌有一个金属触摸按钮3,尾部是电池盒4,电池盒4内正确装入一粒扣式电池5后,照明挖耳勺就可以工作了,当前部的光敏电阻6处光照不足,同时手摸到触摸按钮3时,光电二极管2便会发光,光通过前端的导光杆1将周围照亮。
印刷电路板7安装在手柄9内部,其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使用廉价的CMOS集成电路CD4011四与非门电路8为光控触摸电路10的核心,照明挖耳勺的手柄9内部装有一块印刷电路板7,印刷电路板7上焊接有光控触摸电路10,扣式电池5的正、负极分别与光控触摸电路10的正、负电源输入端相连,光电二极管2的阴极与光控触摸电路10的输出端相连,阳极通过限流电阻与扣式电池5的正极连接,触摸按钮3与光控触摸电路10的触摸信号输入端11连接,光敏电阻6的两端分别与光控触摸电路10的光敏电阻输入端12和扣式电池5的负极连接。
使用时无需外部光源,操作者手捏住金属触摸按钮3,将挖耳勺前端伸入耳内,其前端导光杆1即会发出光来,即可方便进行操作,挖耳勺拿出时其光电二极管自动熄灭。自己使用时,只要手没有触碰到触摸按钮3,可以当作普通挖耳勺使用,其光电二极管2不会发光。由于整体功耗极低,平时不用时耗电量极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浩辰,未经田浩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3003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