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根式抗拔桩无效
申请号: | 200720201454.0 | 申请日: | 200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22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常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5/34 | 分类号: | E02D5/34;E02D5/36;E02D27/1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无惧 |
地址: | 550004***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根式 抗拔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构筑物下部基础用抗拔桩。
背景技术
桩基础是一种常见的基础型式,目前已广泛采用,采用桩基往往是由于浅层地基力学指标较差,而下部符合要求的岩土埋置又较深,此时,就需要采用桩基作为基础型式,以便有效而安全地传递荷载。桩基不仅可以传递向下的压力荷载,而且也常作为抗拔构件使用。如一个地坑式构筑物,当地下水位埋深较浅,那么待地坑施工完毕后,其受力状态如图1所示,地坑自重为G,水的上浮力为F,若上浮力F大于其自重G时,地坑将发生上浮,并且当各部位的上浮速度不一致时,还会导致地坑发生开裂甚至破坏。为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处理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增加结构自重,即G值,但这样势必造成材料的浪费;另一种就是在地坑底部配置抗拔桩,通过桩侧的摩擦力及桩底的锚拉力抵抗上浮力。而传统的抗拔桩往往为直径600mm以上的大直径预制或人工挖孔现浇桩,如图2所示,采用这种结构需要大型机械或人工开挖成孔,材料用量较大,施工人员易出现人身安全问题,而且往往还需在桩顶设置桩顶梁,耗时费材,施工中的节点构造也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传统大直径桩型在解决抗拔时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新的抗拔桩,该抗拔桩成桩工艺简单,不需使用大型成孔设备,且避免了人工开挖成孔时对施工者人身安全所潜在的威胁,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时应先分别计算出地坑的自重G及所受的上浮力F值,若G<F,或G/F值小于规范规定的安全值,则可按本实用新型在地坑底设置根式桩(该桩截面小,使用时又以群桩型式使用,形似于植物的根部,因此可将其称为根式桩),构筑物(地坑)的抗浮力不足部分由根式抗拔桩提供,在确定桩长、桩径后即可根据地勘报告中的相关参数计算出需要配置的根式桩的根数。当然,在地勘阶段,还应首先通过地勘判定构筑物底部无淤泥土层的存在。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拟建的建筑物/构筑物下部土层无淤泥质土的地基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传统的大直径钢筋砼桩改为本实用新型的小直径根式桩后,可以使成桩工艺变得十分简单,避免了大型成孔机械设备的使用,仅需采用简单钻孔小机械即可,同时也消除了人工开挖成孔时对施工者人身安全所潜在威胁。同时,与传
统大直径抗拔桩型相比,在相同材料用量的情况下,显而易见,改用本实用新型的根式小直径桩后,由于桩侧面积大幅增加,其抗拔能力可大大提高。可见,采用结构后可更加经济而有效。
附图说明
图1为不设抗拔桩的地坑受力状态示意图,图中G为地坑自重,F为水的上浮力,7为地面标高,8为地下水位标高;
图2为传统的大直径钢筋砼桩及地坑示意图;图中1为地坑,2为坑底布置的传统大直径钢筋砼抗拔桩,3为桩顶梁;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地坑,5为根式抗拔桩;
图4为图3中的A朅剖视图,4为竖向钢筋,6为桩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地坑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通过对建筑物/构筑物的受荷计算,可分别得出G及F值,当G/F<1.3时,表明其抗浮力不满足要求,需要配置抗拔桩;
通过地勘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底部各土层分布情况,包括各土层的力学指标,并判断其底部是否有淤泥质土层的存在,若无,则可采用本结构进行设计;
在第一步中抗浮承载力不足部分即为根式抗拔桩所承担的荷载,根式抗拔桩应满足下述构造要求:
根式抗拔桩的桩径d为80~200mm,桩间距B≥5d,
②根式抗拔桩的桩长H≥5m,
③根式抗拔桩的竖向受力筋不小于4根,直径φ14,箍筋为φ6~φ8,间距200~400mm,细石砼等级≥C25,
④桩顶锚入地坑底部尺寸h≥200mm,
确定了桩长及桩径后,再通过地勘相关资料即可计算出单根桩所能提供的抗拔力,从而确定所需布置的根式抗拔桩数量;
第四,施工时先用小型钻孔设备钻孔,到达设计标高后放入预先制作好的钢筋笼,再注入细石砼振捣成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未经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2014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