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环卫窗管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200705.3 | 申请日: | 2007-07-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863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 发明(设计)人: | 李维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维国 |
| 主分类号: | E04F17/00 | 分类号: | E04F17/00 |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希 |
| 地址: | 545616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环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用于排放垃圾和烟气的环卫窗管。
背景技术
目前,居住在楼房的人们对于垃圾和厨房油烟不能在室内统一分类处理,只能分别用不同的工具分别收集。如垃圾的收集是在楼道放置垃圾桶,住户把垃圾丢弃到垃圾桶内,再由环卫工人将各层垃圾桶内的垃圾搬到楼下拉走,或者是在楼房建筑垃圾通道,把垃圾从该通道中丢弃。对于厨房油烟则是在厨房内安装抽油烟机。如果采用在楼道中放置垃圾桶的方式把垃圾桶长时间放置在楼道中,既不美观,又不卫生,还容易滋生细菌、蚊虫传播疾病。如果楼层高,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更加大。在楼房中建筑的垃圾通道一般只有一条,不能对垃圾进行分类丢弃,因此,环卫工人收到垃圾后还要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工作量仍然比较大。而抽油烟机的安装费用也比较高,而且必须经常清理,否则会有油滴下来,弄脏厨房内的物品,影响卫生,甚至由于废油的积累,引发火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在室内就可以把垃圾以及厨房产生的油烟统一分类处理,既卫生方便,又能够大幅度的降低环卫工人劳动量的成本低廉的环卫窗管。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竖直状的窗管内有至少两条竖直安装的管道,其中一条管道为烟气管道,其余管道为垃圾管道;在烟气管道的壁上与楼层相对应处开有连通楼层的油烟入口;在垃圾管道的壁上与楼层相对应处开有连通楼层的垃圾入口。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油烟入口内可安装有排气扇,该排气扇可以是安装在其入口端;在油烟入口内排气扇的后面可铰接有封闭板;所述的封闭板可以是与横向的拉杆连接,拉杆的一端伸入楼层内,在拉杆伸出端可铰接有活动钩,在楼层相应处安装有固定扣,在煮菜时,取下钩在固定扣上的活动钩,顶动拉杆推开封闭板,打开油烟入口,再开动排气扇的电源即可对煮菜产生的油烟进行抽排,煮好菜后拉回拉杆带回封闭板将活动钩钩回固定扣固定,即可封闭烟气入口,防止烟气回流;所述的垃圾入口上可铰接有封闭门;竖直窗管的顶部可装有挡雨篷。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竖直状的窗管内有两条管道为垃圾管道,住户在室内直接把垃圾分类丢到垃圾管道内,垃圾就会从垃圾管道掉落到楼底放置于垃圾出口处的垃圾桶内,缩短了处理垃圾的时间,不再需要在楼道内放置垃圾桶,解决了垃圾常时间存放在楼道内,影响卫生和美观的问题,而环卫工人从此不必到大楼内上上下下的收集垃圾,在楼底就可以取走已经分类好的垃圾,大大减少了劳动量。2、在窗管内设置烟气管道,使住户不再需要安装抽油烟机,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而且烟气出口与烟气管道设有封闭板封闭,烟气不会回流,不必担心会有废油滴落在厨房内,污染物品,以及发生火灾的情况。3、房开公司在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可以使楼道具有一个清洁舒雅的环境,住户可以省钱、省时、省力,必定会吸引更多的人购买,增加经济收入。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3是附图1的A-A视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烟气入口封闭板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包括有楼层1、烟气管道2、挡雨篷3、固定扣4、活动钩5、拉杆6、油烟入口7、排气扇8、封闭门9、垃圾管道10、垃圾入口11、烟气入口12、封闭板12。
竖直状的窗管内有至少两条竖直安装的管道,其中一条管道为烟气管道2,其余管道为垃圾管道10;在烟气管道2的壁上与楼层1相对应处开有连通楼层1的油烟入口7;在垃圾管道10的壁上与楼层1相对应处开有连通楼层1的垃圾入口11。
所述的油烟入口7内安装有排气扇8,该排气扇8是安装在油烟入口7的入口端,在油烟入口7内排气扇8后面铰接有封闭板12。
所述的封闭板12与横向的拉杆6连接,拉杆6的一端伸入楼层1内。
在拉杆6伸出端铰接有活动钩5,在楼层1相应处安装有固定扣4。
所述的垃圾入口11上铰接有封闭门9。
竖直窗管顶部装有挡雨篷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维国,未经李维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2007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