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爆试验用点火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9216.0 | 申请日: | 200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52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沁;刘刚;田俊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3Q3/00 | 分类号: | F23Q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明成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成 |
地址: | 20006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爆 试验 点火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易燃易爆物的试验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燃爆试验用点火装置,该点火装置能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并且制作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
背景技术
由于危险性化学品中的易燃易爆物(如爆炸品、自反应物或有机过氧化物)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极容易发生自燃或爆炸,因此,需要对该类易燃易爆物进行燃爆试验,从而检测燃爆的时间和压力,确定该物品在封闭条件下点火的效应和传播燃爆的能力。根据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的试验和标准手册(4th)的11.6.1试验1(c)、12.6.1试验2(c)和23.4.1试验C.1中的有关规定,请参阅图1所示,用于该类试验的燃爆试验用点火装置10包括本体11、夹持塞12、侧臂管13和火花塞14,本体11为一圆柱形钢制压力容器,本体11的上、下两端开口,内部为空腔体,本体11上端设有铝制防爆盘111,通过夹持塞12的下端顶入本体11内并与本体11压紧密封;侧臂管13横向设于本体11一侧,一端与本体11内腔连接相通,另一端设有压力传感器并通过螺纹131配合固定;火花塞14设于本体11下端,请结合图2-4所示,火花塞14上端设有两个电极接头141,一个电极接头141与火花塞14绝缘,另一个电极接头141与火花塞14连接并接地;电极接头141上还设有一个低压雷管中常用的电引信头15,电引信头15通过黄铜触头151分别与与两电极接头141相连接;电引信头15上还设有方形亚麻布16,亚麻布16中心穿孔并套于电引信头15上,再折叠将电引信头15包于其中,并通过细棉线扎紧。如果试验样品为液体,可将电引信头15的黄铜触头151穿过硅橡胶管后连接到点火塞的电极接头141上,而亚麻布16包裹电引信头15后,采用一块聚氯乙稀薄膜或等效物再裹一层,避免浸湿失效。试验时,只需将所需试验的样品装入本体11内部,然后将该点火装置10设于点火支撑架上,使防爆盘111朝下,并将点火塞连接至点火机,从而进行点火引燃亚麻布16,进而引爆样品,通过压力传感器测试压力并记录下时间等数据。但是,在该试验过程中,样品发生爆炸很容易造成火花塞14的损坏,从而严重破坏了该本体11的密封性,影响了试验的精确性,必须经常更换火花塞14,目前该火花塞14在市场上并无销售,需要特殊制作,而电引信头15属于火工品,虽可购买到,但对运输和存储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并且在安装电引信头15时,必须通过焊接或在电极接头141上钻孔穿线的方式来连接,因此,不但增加了试验操作的难度以及工作量,而且还增加了试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火花塞易损坏、影响密封性、导致试验准确性差、需要更换频繁以及电引信头安装难度大、试验成本高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燃爆试验用点火装置,该点火装置不但能保证试验的准确性,而且制作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燃爆试验用点火装置包括本体、夹持塞、侧臂管和火花塞,本体的上、下两端开口,内部为空腔体,本体上端设有防爆盘,并通过夹持塞的下端顶入本体内与本体压紧密封;侧臂管一端与本体侧壁连通,另一端设有压力传感器;火花塞上端伸入本体下端,并与本体连接固定,所述的火花塞上端设有两个电极,一为高压电极,与火花塞绝缘连接;一为接地电极,与火花塞连接并接地;两电极上端之间还设有亚麻布卷,亚麻布卷分别与两电极紧密接触。
所述的火花塞内部轴向开有孔,孔内设有绝缘层,所述的高压电极穿入孔内与绝缘层连接,高压电极下端从火花塞下端穿出,并连接至外部高压电源。
所述的火花塞上端外壁上设有螺纹,所述的本体下端内壁上设有相适配的螺纹,火花塞上端通过螺纹配合旋入本体下端,与本体连接固定。
当检测样品是液体时,所述的亚麻布卷外设有聚四氟乙烯薄膜,聚四氟乙烯薄膜包裹于亚麻布卷外,并分别与两电极紧密接触。
所述的亚麻布卷以及聚四氟乙烯薄膜均通过棉线扎紧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化工研究院,未经上海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92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教学用测量转子动平衡的实验装置
- 下一篇:煤矿井下运输车辆油气悬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