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置减阻杆的双切向进口回转通道的方形扩散分离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8857.4 | 申请日: | 200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01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刁永发;顾平道;李勋;邱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4C5/107 | 分类号: | B04C5/107;B04C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01620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减阻杆 进口 回转 通道 方形 扩散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方形扩散分离器,尤其涉及一种双切向进口回转通道的方形扩散分离器。
背景技术
旋风分离器是最为古老的气固分离和空气取样设备之一,在许多工业领域,如能源、环保、化工、轻工和冶金等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性能参数随其设计参数和运行参数而变化。目前,旋风分离器对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5~10μm的细颗粒的分级效率相对于布袋、静电等高效除尘器而言比较低,已经难以适应许多工业领域和环境保护的发展。而且分离器的动力消耗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无益于粉尘的分离,属于纯消耗性能量损失。对于旋风分离器而言,其内部结构对提高效率、降低阻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其结构又不能过于复杂,否则不利于设计加工和工程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置减阻杆的双切向进口回转通道的方形扩散分离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能耗大,效率低的缺陷。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置减阻杆的双切向进口回转通道的方形扩散分离器,包括排气管、切向进口通道、筒体、方形扩散段、反射锥、灰斗、排灰口,还包括一个减阻杆为(删除“为”字),圆筒下端与扩散段相连,扩散段下部装有倒漏斗形的反射锥,反射锥上部设有透气孔,所述的减阻杆为一刚性杆件,放置于分离器内部,其上端在排气管附近与筒体相连,下端固定在反射锥锥体的上部。
所述的切向进口通道为双切向进口,两个进口通道对称布置在分离器上。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刚性减阻杆的合理加入,可以降低分离器内部的切向速度及其速度梯度。其中切向速度的降低可以降低旋转气流的动能损失,速度梯度的降低可以减少气流之间的剪应力,降低分离器内部的摩擦阻力损失;同时利用气流经过减阻杆时产生的尾涡与湍流度极高的涡核相互作用,改变了原来的湍流结构,大大降低了流动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外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内置减阻杆的双切向进口回转通道的方形扩散分离器,分离器入口2由两个对称分布的切向进口通道组成,与上部圆筒体4水平切向连接,圆筒体4较短,筒体4内壁上连有刚性减阻杆3,减阻杆3下端固定在反射锥6上部,圆筒4下端与扩散段5相连,扩散段5下部装有倒漏斗形的反射锥6,反射锥6上部设有透气孔。含尘气流进入分离器后,流经减阻杆3之后,旋转向下进入方形扩散段5,到达下部时,由于反射锥6的作用,大部分气流折转向上由排气管1排出,紧靠筒壁的少量气流随同浓聚的粉尘沿方形扩散段5下沿与反射锥6之间的缝隙进入灰斗7,将粉尘分离后,从反射锥6顶部透气孔向上排出,与上升的内旋流会合后由排气管1排出分离器。
已有实验表明,采用减阻杆的方形分离器具有阻力小的特点。在合理置入刚性减阻杆之后,其阻力减幅最大可达30%以上。其原因是置入减阻杆之后,气流流经减阻杆,在其尾部形成的尾涡改变了分离器内部流场的湍流强度和涡量的分布,尤其是扩散段和排气管附近的改变最为显著,从而减轻了流动的能量耗散,在不影响或者很少影响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前提下,达到了降低阻力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88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