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室内采光、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8639.0 | 申请日: | 200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18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崔国民;张小虎;张勇;付中辉;孙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3/04;A47H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宁芝华 |
地址: | 20009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内 采光 温湿度 自动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室内采光、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居家生活还是办公场所及各类商务活动会所等,其环境质量的好坏都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其中,与室内环境质量息息相关的物理参数有以下几个:温度、湿度、采光量等,目前以上几个参数在民用方面的检测与控制一般采用人工手动控制,空调通过人工遥控板控制,中央空调通过人工在各个房间的壁板控制,采光依靠人工控制电灯开关,或开启关闭窗帘等,但随着人们工作的日益繁忙,经常有人会在昏暗的环境下继续工作,伤害眼睛而忘记开灯,在湿冷的空气温度下继续工作以致感冒,而忘记打开空调,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要求有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渴望有室内环境自动调控系统为之服务,然而到目前为止,这种针对居室环境的自动调控系统尚属空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室内采光、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不仅克服现有针对居室环境中调温、湿度和采光完全依靠人工手动调控,并且室内温湿度和采光量不均匀等弊端,而且根据季节、室内外的采光量、温湿度、室内空气清洁度等条件的变化,利用传感器多点采集环境参数,通过单片机或其他的PIC、PC等设计硬件电路,编制程序并调试,由步进电机、空调等执行机构自动的调节窗帘、门窗开度、升降温、除湿或加湿等功能,实现改善环境的需要。本实用新型自动控制系统的调控可实现对采光量和温湿度的自动测量和控制,达到室内各处温湿度,采光量一致,填补居室环境自动控制方面的空白,使整个系统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一种室内采光、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其输入端是由光敏三极管,湿敏电容和温度传感器,分别通过A/D转换器与单片机连接,其输出端分别通过继电器与电灯、空调连接,窗帘控制通过与单片机连接的步进电机控制器,与步进电机连接;步进电动机与窗帘开闭机构连接;窗户控制通过与单片机连接的步进电机控制器与步进电机连接,步进电机与窗户的开关机构连接;显示器直接与单片机连接。
所述的窗帘为卷轴式窗帘,窗帘的开闭机构结构是,步进电机转动轴与卷轴式窗帘的卷轴连接。
所述的窗户,采用齿轮-齿条传动机构,齿轮与步进电机转动轴连接,齿轮固定于窗户底部并与齿条啮合。
本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光敏三极管和湿敏电容器可在室内墙壁多点布置,采集室内不同位置的温湿度,并与空调中的温湿度传感器一起使用;室内电灯可采用多路灯控,以保证光线均匀。
本实用新型以单片机为核心,通过编制程序、调试并固化程序,以自动控制为手段,将光感和温湿度传感器传递的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输入单片机,与单片机固化的数据值加以比较,控制电灯开关和空调,通过步进电机控制窗户、窗帘,实现对采光量和温湿度的自动测量和控制。本自动控制系统适用广泛,只需采用不同精度的传感器以及A/D,改变单片机相应内部固化程序,就可以在要求的精度下实现对光照,温湿度等目标量的调节控制,从而满足不同场合和用途的要求;可根据精度要求实现多点测量,对实现空间各参数的均匀性有积极作用。
本实用新型适用性广,可用于某些对空气的温湿度有特殊要求的场合;整个系统固化,体积小,集成程度高,占地面积小,节省空间;结构简单、无辐射污染,噪声较小,使用方便、安全;不仅克服现有针对居室环境中调温、湿度和采光完全依靠人工手动调控,并且室内温湿度和采光量不均匀等弊端,而且根据季节、室内外的采光量、温湿度、室内空气清洁度等条件的变化,利用传感器多点采集环境参数,使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均匀、光照柔和,生活和工作环境更佳,极具人性化;尤其对于新型的现代化居室,配合使用本自动控制系统,可提高生活水准,享受现代居室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控制流程图:
图2.为屋顶灯分路布置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线路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86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