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托盘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96379.3 | 申请日: | 2007-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44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刘程宇;李春英;袁志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创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向武桥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托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承载电池的电池托盘。
背景技术
通常,电源系统的电池都直接在地面或电池柜、电池架中分层放置,串联使用。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电池摆放在电池柜1中,并分多层放置,各层电池5通过连接线6串联。电池在安装使用时出现异常情况或在运输时出现碰撞,会造成电池漏液,漏液后液体会直接流到电池架上,甚至流到下一层电池和电池架,液体会腐蚀电池架,严重时会出现电池组倒塌、电池短路、着火等重大事故。由于电池下面没有防护装置,电池若出现漏液,将直接流在电池架4上,若酸量多就会流到下层电池和电池架上,电池架腐蚀后造成电池组的正极3和负极2连通,造成短路,形成大的短路电流,出现着火事故,漏液流动的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另外,漏出的酸流到下层电池上,可使下层电池单只的正负极直接短路,电池漏酸后,腐蚀该电池下面的铁架,若该电池底部出现两个单格同时漏液,就会造成该只电池短路,同样出现着火事故。当电池架或电池柜接地使用时,如出现电池漏液腐蚀电池铁架,电池组会形成对地短路,并形成大的对地短路电流,伴随电池连接线着火并引发电池组着火事故。
现有上、下层电池之间及电池组对地之间无防护装置,在电池漏液时无法提供保护;另外电池之间排列时容易造成紧密接触,电池间间隙小,电池使用时发热,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易出现热失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漏液的电池托盘。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一种电池托盘,包括由耐酸性材料制成的底座和侧壁,所述侧壁为环形,所述底座和侧壁围成一个顶部具有开口的腔体,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凸出部。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予以解决:
上述电池托盘,所述第一凸出部为条状。
上述电池托盘,所述的条状第一凸出部至少为相平行的两条。
上述电池托盘,所述的条状第一凸出部上至少设置一个缺口。
上述电池托盘,所述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凸出部。
上述电池托盘,所述的第二凸出部为条状。
上述电池托盘,所述的条状第二凸出部至少为相平行的两条。
上述电池托盘,所述侧壁和第二凸出部的整体厚度大于或等于10mm。
上述底座和侧壁由聚丙烯制成。
上述底座和侧壁由聚氯乙烯制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该电池托盘在电池的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可起防护作用,避免电池的直接碰撞而造成电池底部的破裂,由于使用耐酸性材料制成,即使电池发生意外破裂漏液,该托盘能够容留电池漏液,从而避免漏液渗出腐蚀电池架所造成的电池组倒塌、短路、着火等事故。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电池安装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电池漏液着火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电池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电池托盘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托盘6包括底座10和侧壁20。侧壁20为环形,其设置在底座10上,并和底座10一起形成一个顶部具有开口的腔体30。底座10上设置有第一凸出部11。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出部为条形,且至少有二条,每根条形凸出部上至少有一个缺口12,使托盘底部液体连通。在侧壁20上设置有第二凸出部21。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凸出部为条形,且至少有二条。侧壁20和第二凸出部21的整体厚度至少为10mm,以保证电池之间最少具有20mm以上的缺口。侧壁20离底座10的高度应使腔体容留的漏液量可以达到电池漏液的最大量。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将该电池托盘安装于每个电池上,可避免因电池5的直接碰撞引起的漏液等损坏。当电池意外漏液时,漏液会沿着托盘的侧壁20流到托盘底座10,由于底座10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11,漏液面在第一凸起部11顶端之下,即使得电池本身与漏液分离,也可避免漏液流出腐蚀电池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63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发动机进气储压及控制装置
- 下一篇:架空电缆杆路防盗预警追踪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