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饰品离心浇铸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5049.2 | 申请日: | 2007-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78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大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大炎 |
主分类号: | B22D13/06 | 分类号: | B22D1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7000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饰品 离心 浇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铸造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饰品合金铸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饰品市场的生产机械绝大部分为熔炉同主机分体,合金熔炼后用容器勺入敞开式离心机中,盖上金属盖,启动电机,这种靠手工操作的设备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劳动强度大、安全事故频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饰品离心浇铸机,它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由熔炉1、主动盘总成2、送料机构3组成,主动盘总成2设置在熔炉1的下方,送料机构3设置在熔炉1和主动盘总成2之间;所述的主动盘总成2由钢球2-1、导向轴2-2、主动盘2-3、气缸2-4、从动盘2-5组成,主动盘2-3设置在从动盘2-5的上方,从动盘2-5中间设有钢球2-1,导向轴2-2固定在主动盘2-3和从动盘2-5之间,气缸2-4安装在主动盘总成2的底部;送料机构3由导轨3-1、支撑板3-2组成,导轨3-1设置在主动盘2-3和从动盘2-5之间并穿过主动盘2-3和从动盘2-5;熔炉1内设有阀门1-1、阀座1-2、联动杆1-3、供料气缸1-4;联动杆1-3的下端与供料气缸1-4相连接,联动杆1-3的上端通过连杆与阀门1-1的上端相连接,阀门1-1的下端与阀座1-2相接触,阀座1-2穿过熔炉1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中熔炉1安装有红外线发热管将合金加热至熔点,并用杆式阀门1-1及阀座1-2封闭,气缸1-4动作之动力通过联动杆1-3对阀门启闭以实现供料作用;机器工作时,送料机构3在步进电机驱动下将饰品模具送入主动盘2-3的中心位置后,主动盘总成2在气缸2-4作用下上升,将模具施压于从动盘2-5中,电机旋转、阀门1-1、阀座1-2动作进合金,电机加速产生离心力使合金向模具内浇铸成型。本实用新型熔炉1同主机有机结合成为一体,本实用新型既大大提高了饰品的质量、效率;又降低了能耗,既确保了安全、又减少人工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由熔炉1、主动盘总成2、送料机构3组成,主动盘总成2设置在熔炉1的下方,送料机构3设置在熔炉1和主动盘总成2之间;所述的主动盘总成2由钢球2-1、导向轴2-2、主动盘2-3、气缸2-4、从动盘2-5组成,主动盘2-3设置在从动盘2-5的上方,从动盘2-5中间设有钢球2-1,导向轴2-2固定在主动盘2-3和从动盘2-5之间,气缸2-4安装在主动盘总成2的底部;送料机构3由导轨3-1、支撑板3-2组成,导轨3-1设置在主动盘2-3和从动盘2-5之间并穿过主动盘2-3和从动盘2-5;熔炉1内设有阀门1-1、阀座1-2、联动杆1-3、供料气缸1-4;联动杆1-3的下端与供料气缸1-4相连接,联动杆1-3的上端通过连杆与阀门1-1的上端相连接,阀门1-1的下端与阀座1-2相接触,阀座1-2穿过熔炉1的底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熔炉1安装有红外线发热管将合金加温至熔点,并用杆式阀门1-1及阀座1-2封闭,气缸1-4动作之动力通过联动杆1-3对阀门启闭以实现供料作用;机器工作时,送料机构3在步进电机驱动下将饰品模具送入主动盘2-3的中心位置后,主动盘总成2在气缸2-4作用下上升,将模具施压于从动盘2-5中,电机旋转、阀门1-1、阀座1-2动作进合金,电机加速产生离心力使合金向模具内浇铸成型。本具体实施方式从根本上将原始的手工型设计成自动智能型。熔炉1及阀门1-1、阀座1-2、联动杆1-3、供料气缸1-4组成的供料系统由智能仪表、微电脑PLC控制供料准时、容量;使供料适度,避免熔炼合金过量而造成反复溶炼而消耗电能、重复氧化浪费原料。送料机构3由PLC控制步进电机作往复运动,经启动后,步进电机驱动模具支承板3-2将模具送至主动盘2的中心位置,使模具定位准确,确保熔炼合金在离心力作用下均匀扩散,以保证品质,控制不良品。从动盘总成2的钢球2-1在气缸2-4向上运动时接触主动盘之中心点,以传递压力至模具及从动盘2-5,此为自动定心设计以解决模具制作尺寸误差偏大压力不均、密封不严而造成高温熔炼合金因此飞溅伤人,同时提高了模具的适应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大炎,未经陈大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50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