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乐器风口的改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4540.3 | 申请日: | 2007-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42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陈加茵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加茵 |
主分类号: | G10D9/00 | 分类号: | G10D9/00;G10D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恒康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乐器 风口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管乐器的改良结构有关,特别是指一种能够增加管乐器风口密合度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人们熟知的管乐器在吹奏时,常由于通过连动杆所施加在按压板上的力分布位置不同,以及风口(音孔)与按压板密合度等因素,造成演奏者无法吹奏出欲表达的音准及音色。另一方面,在已公开披露的管乐器(如萨克斯风)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大多都是针对如何增加音阶、音域或音键的结构方面的改良,鲜有特别针对音色和如何维持美妙音质的改进技术。
为了能够更好阐述已知管乐器中的风口、按压板和连动杆之间如何影响其气密上的问题而影响管乐器吹奏的音质,现举有代表性的管乐器-萨克斯风来解释、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是一已知管乐器萨克斯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包括一主体2、一导音管3、一吹嘴4、一控制机构5、风口20和对应在风口20上面的按压板21,以及连动杆53。其中,吹奏者是用吹嘴4来吹奏出音乐,所吹入的空气是经过导音管3顺沿着主体2而传送至主体2上的各个风口20。这些风口20是由控制机构5来控制连接于各个连动杆53上的按压板21,由此控制在风口20上面的这些按压板21的开启与闭合,进而达到吹奏者欲吹奏的音阶。然而所述风口20、按压板21与连动杆53之间的部位,却是主要影响该萨克斯风吹奏音质的关键所在。因此,用局部放大图显示影响吹奏音质的部位,以便能够更进一步地解释影响其音质的原因。由局部放大图可知,已知影响萨克斯风音质的问题产生于风口20与按压板21之间的气密关系,即由控制机构5传动连动杆53施加于按压板21上的施力点的位置所造成。所述的施力点问题产生在连动杆53无法完全均衡且垂直地把所施加的力传送至按压板21的中心点上,造成按压板21无法正确地盖合在风口20上面;且所述按压板21的内部设有一垫片210,用以增加该按压板21与风口20之间的密合度。但是,所述垫片210一般是由真皮或化学材质所制成,因此当时间一久,易产生硬化、龟裂,甚至破损的情况,使该按压板21与风口20无法达到有效的气密,而造成萨克斯风音阶和音质的走样,损害已知管乐器的吹奏品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增加管乐器风口与按压板之间密合度的管乐器风口的改良结构。
依据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管乐器风口的改良结构,包括风口(即音孔)、按压板、连动杆和O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口设置在管乐器主体表面且呈连续排列的形态,并在所述风口的外缘上设有凸伸体;所述按压板配置在与所述风口相对应的位置上并可盖合所述风口;所述连动杆连接所述按压板;所述O型环套置在所述风口外缘的凸伸体上,用以取代已知位于管乐器按压板内部的垫片,改善垫片不易更换且易随时间增长而硬化损坏的问题;所述按压板是一呈弧形的面板;所述连动杆连接到所述按压板的中心点;在所述连动杆与所述按压板之间还设一万向接头,所述万向接头的下端连接所述按压板的弧形的面板的中心点;所述万向接头的上端连接所述连动杆。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管乐器风口的改良结构具有以下多项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连动杆与按压板之间,增设一万向接头,使通过连动杆欲传送至按压板的力,能够均衡且垂直作用于按压板凹弧凹部的中心点上,由此使控制按压板处于闭合状态时,能够更加确实地紧密闭合于风口上,因而具有确实达到按压板与风口两者之间的密合功效。
2.在风口上缘套置一O型环,若经过长时间后欲更换,非常容易、简便;且所述O型环配合按压板的凹弧凸部略微凸伸进风口内部而提高按压板与风口的接触面积的特性,由此,可增加按压板与风口两者之间的密合度,改善已知管乐器吹奏音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已知管乐器萨克斯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作动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一已知管乐器萨克斯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加茵,未经陈加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4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