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打火机的点火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2740.5 | 申请日: | 200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94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裘尧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裘尧庆 |
主分类号: | F23Q3/01 | 分类号: | F23Q3/01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雪波 |
地址: | 315313浙江省慈溪市掌***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打火机 点火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打火机的部件,尤其涉及一种打火机的点火装置。
背景技术
普通的打火机主要包括有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燃气室、点火装置、气阀控制机构,其中,气阀控制机构包括出气针和一端与出气针相连的金属跷板,而点火装置一般采用压电式点火装置,其包括铜砧、压电体和压电帽,点火装置有二个输出电极,一极来自铜砧,其与导电塑料材质的压电帽发生导电连接,另一极来自压电体内的两粒压电陶瓷,并由从压电体侧壁伸出的导线引出至出气针嘴部附近。实际点火时,按动点火装置产生瞬间电压,此时出气针通过金属跷板而与压电帽发生导电连接,从压电陶瓷引出的导线与出气针嘴部之间因高压放电而形成电火花,在按下点火装置的同时,压电体上的外凸部按动金属跷板而开启气阀控制机构,此时,电火花就可点燃由出气针嘴部释放的气体。可见,这种打火机的点火装置是铜砧位于底部、压电帽位于顶部的正向安装方式,而压电陶瓷的另一极电极必须由导线引出到出气针嘴部附近,由于导线较软,不易固定,容易偏离出气针嘴部,导致打火不稳定,而且需另设固定装置,这对于加工、装配均不方便,因此,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另一方面,现有的压电式点火装置的压电体内一般需设置两粒压电陶瓷,才能实现两极传导,点火装置具体包括压电帽、套设在压电帽之下的压电体、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压电体内的击头、承击钉、上下叠合的两粒压电陶瓷和一端与压电陶瓷接触并外露于压电体底部下的铜砧,其中,压电帽与击头之间设置有压力弹簧,而可使压电帽相对压电体复位,压电体与击头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而可使击头相对压电体复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无需从压电体侧壁引出导线、从而使点火装置易于加工、装配的打火机的点火装置,其可使点火装置的二个电极在产生电火花处距离恒定、从而保证打火机稳定点火。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打火机的点火装置,包括铜砧、压电体和压电帽,其中,所述铜砧作为点火装置的一个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体侧壁上设置外凸部,该外凸部内设置有一外露的导电柱而作为点火装置的另一个电极。
该点火装置在实际安装到打火机外壳内部时,是倒置在外壳内的,也即作为其中一个电极的铜砧位于顶部,而压电帽位于底部,且点火装置中的导电柱需与金属跷板相衔接,其中,金属跷板呈弯折的“厂”字形,其侧边可与所述导电柱相接触,其顶边则与出气针相连。在所述铜砧连同压电体被按下时,两者相对压电帽下移,该导电柱接触所述金属跷板并下压金属跷板的侧边,使其顶边翘起,从而开启气阀控制机构,并将点火装置的另一极通过导电柱、金属跷板而传导至出气针的嘴部,而出气针嘴部与导电片的端部距离固定,因此,能保证打火机稳定点火,而且,省去了原先所必须的软质的导线的设置,使打火机更易于加工、装配。
为便于生产装配,所述导电柱的截面可以制作呈T型,所述压电体外凸部内开设有与其相配的插孔,该导电柱就紧配在该外凸部的插孔内。
作为压电装置一个电极的导电柱可以直接与压电体内的压电陶瓷相接触,但为简化设置,使打火机易于装配,所述点火装置可以进行如下设计:所述压电体内依次设置有击头、承击钉、一粒压电陶瓷,其中,所述压电帽与击头之间设置有压力弹簧,压电体内侧壁与击头之间设置有导电金属材质的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始终与所述导电柱相接触,所述铜砧就贴在所述压电陶瓷之下,这样,一个电极直接由与压电陶瓷相接触的铜砧导出,另一个电极在击头撞击到承击钉时,从压电陶瓷的顶部通过承击钉、击头、导电金属材质的复位弹簧而将电极传导至导电柱上,同时,也将原先必须设置两粒压电陶瓷的设计省去了其中一粒压电陶瓷,节省了生产成本。
所述铜砧可以以任何方式固定在压电体底部,但为便于铜砧的装配,所述铜砧可以以卡扣方式设置在压电体底部,具体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铜砧外表面上设置有凸缘,而所述压电体底部的侧壁上相应的开设有卡孔,通过铜砧的凸缘在压电体上卡孔的卡设,而使铜砧卡扣在压电体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外凸部内设置导电柱,使点火装置内由压电陶瓷一端输出的一个电极可通过该导电柱、金属跷板而传导至出气针的嘴部,而点火装置内铜砧的一极可直接通过导电片而传导至出气针嘴部附近,因此无需从压电体的侧壁引出导线,使点火装置易于加工、装配,更无需设置额外的结构而固定导线,从而使打火机的整体结构变得更为简单,也方便其加工、装配,同时,产生电火花的两极之间,即出气针嘴部与导电片的端部距离固定,因此,能保证打火机稳定点火,非常有效。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裘尧庆,未经裘尧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27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