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吊拉式称重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92401.7 | 申请日: | 200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68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李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恒联电测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3/12 | 分类号: | G01G3/1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宝堂 |
地址: | 310024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吊拉式 称重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感器,尤其涉及一种采用吊拉(挂)形式、用于称重的传感器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吊钩秤所应用的称重传感器,分为合金钢材和铝合金材质二类,合金钢材质制作的应用于吊钩秤的称重传感器结构形式很多种,实践证明应用很成熟。其主要缺点是产品笨重,安装使用在某些场合不方便,并且造价较高。铝合金材质的吊钩秤专用称重传感器结构形式较单一,设计上还很不成熟,其主要缺点是计量精度低。但其产品自重质量轻,加工制造成本低,携带、安装、运输方便的优点显现,只要在结构设计技术上的改进和创新,市场应用广阔。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从而开发一种结构紧凑,受力情况好,称重精度高的吊拉式称重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吊拉式称重传感器,含有采用铝合金材质的弹性体传感元件及与之相连的吊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体传感元件采用双盲孔剪切梁结构;所述的吊拉结构为位于弹性体传感元件上部的中吊环和位于弹性体传感元件下部的门吊环;所述的弹性体传感元件与中吊环和门吊环为一整体;在所述的中吊环与双盲孔剪切梁之间设有位于两侧且对称布置的限载保护钩。
将弹性传感元件与吊拉结构综合设计在同一块铝合金板材上,使吊挂系统与传感器弹性体传感元件合为一体。在弹性体中心轴及双盲孔左右外侧分别与中吊环和门吊环相连接,使上、下拉吊受力直接作用于双盲孔剪切梁受上、下拉伸变形而内部产生与外力成正比的微应变量,通过传感元件的内部电路转换,产生与外力(质量)相等同的电信号,实现高精度称重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作为优选,所述的限载保护钩为S形。
作为优选,所述的中吊环和门吊环具有圆形内孔,在圆形内孔内镶嵌有合金钢材质的内套。考虑到铝合金材质的耐磨性差的特点,吊环内设计成镶嵌合金钢套的方案,以期达到合金钢材质的吊环使用效果,弥补铝合金材料在此方面应用的不足。
作为优选,在所述的双盲孔剪切梁与门吊环之间开有方形或矩形空腔,即采用缕空结构,刻意将剪切梁两端与吊环连接采用左右门框结构形式。在称重传感器与门吊环之间设计成中间缕空的矩形或方形结构,目的是给电子吊秤之类的产品安装电子线路板和显示器提供安装空间,以实现产品整体观念结构一体化,提高产品防水、防潮、稳定性等功能的实施可行性。
因此,本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弹性设计为双盲孔切梁式,其弹性体受力强度好,量程适合范围宽,物-电量转换精度高,计量特性稳定,可靠性强,弹性体应变梁的中心轴(两盲孔中间部分)及弹性体应变梁的两端侧(两盲孔的左右端外侧)分别与中吊环和门吊环相连。在吊拉(挂)外力作用下,双盲孔弹性梁的中间和两端侧分别随相连的吊环受力方向变化,即中间与两端分别相反的方向变化,使剪切梁产生与外力大小成正比的剪切应变量,从而导致粘贴在剪切梁上的敏感元件发生形变,转换成电信号输出。作为吊拉(挂)方面的产品结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力学结构设计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的安全系数保证外,在吊拉(挂)安全保障方面设计了限载(过载)保护钩,该限载(过载)保护钩有两种应用效果:一是作为吊拉(挂)额定载荷事先设定装置,在使用中一旦超过允许额定载荷,该装置立即随形变自动过载保护,电子秤内部电路发出报警声讯提示;二是保护钩装置限位后,中吊环与弹性体联为整体不再产生变形,同时增加了抗拉强度能力,增强整体安全系数。
经过上述改进,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受力情况好,称重精度高,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主视图;
附图2是图1的剖面图;
附图3是无限载保护钩的结构主示图;
附图4是另一种限载保护钩形状主示图;
附图5是第三种限载保护钩形状主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恒联电测仪器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恒联电测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24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