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手机充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91430.1 | 申请日: | 200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77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剑浩;朱祥奎;顾忠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H02J7/00 |
代理公司: | 宁波海曙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程晓明 |
地址: | 315011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手机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充电器,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手机充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机充电器大多为交流型手机充电器,它的体积大而笨重,携带不太方便,而且必须使用220V交流电进行充电。有时人们野外作业、旅行或在长途行驶的车辆上,遇到手机没电的情况,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没有交流电源,此种尴尬境遇非常头疼。申请号为200410027048.8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干电池式手机充电器,包括:一用于内置作为电源的干电池的腔体,用于连接电池输出的电极,凸出于器具外部用于连接手机充电接口的插头,连接所述电极与所述插头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一升压电路,其输入连接所述电极,其输出连接所述插头,由于使用了升压电路,干电池式手机充电器可以使用较低电压的干电池电源,因而可减少干电池的使用数量,这就减少器具的体积,使用更方便,电池个数减少还可提高能积比,因而延长电池更换周期,从而解决了传统充电器笨重且必须在交流电的条件下充电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该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升压电路可以采用分立元件构成,也可以采用专用的升压集成电路。但是,目前多数的充电器还存在着不工作时的静态电能损耗较大的缺陷,这导致了电池的使用寿命较短,需要经常更换电池来保证临时发生的应急充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池使用寿命长、携带方便且具有零静态工作电流的便携式手机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携式手机充电器,包括用于提供充电电流的干电池、充电主电路、插头座和转换连接器,所述的转换连接器的一端设置有手机充电插头,所述的转换连接器的另一端设置有转换插头,所述的干电池正极与所述的充电主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的插头座设置有互不导通的第一输出端触点、第二输出端触点和第一导电体,所述的充电主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的第一导电体连接,所述的充电主电路的接地端与所述的第一输出端点连接,所述的干电池的负极与所述的第二输出端触点连接,所述的转换插头设置有互不导通的输入端触点和第二导电体,所述的输入端触点与所述的手机充电插头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第二导电体与所述的手机充电插头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第一输出端触点和第二输出端触点与所述的第二导电体相互配合,所述的第一导电体与所述的输入端触点相互配合。
所述的第一导电体为棒状,所述的第二导电体为筒状。
所述的充电主电路设置有充电指示电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插头座设置有互不导通的第一输出端触点、第二输出端触点和第一导电体,充电主电路的接地端与第一输出端触点连接,干电池的负极与第二输出端触点连接,第一导电体与充电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这样只有当转换插头插入到插头座时,第一输出端触点和第二输出端触点同时与第二导电体接触,干电池的负极才与充电主电路的接地端导通,整个电路处于充电状态,而当转换插头拔出后,干电池的负极与充电主电路的接地端相互不导通,因此不产生任何的静态工作电流。
当转换插头插入到插头座时,棒状的第一导电体插入筒状的第二导电体,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不发生接触,第一导电体与输入端触点接触导通,干电池的负极与充电主电路的接地端导通,处于充电状态。
充电指示电路的功能是当充电器开始工作时提供指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转换插头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通过转换连接器给手机充电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便携式手机充电器,包括用于提供充电电流的干电池1、充电主电路2、插头座3和转换连接器4,转换连接器4的一端设置有手机充电插头11,转换连接器4的另一端设置有转换插头5,干电池1正极与充电主电路2的输入端连接,插头座3设置有互不导通的第一输出端触点6、第二输出端触点7和第一导电体8,充电主电路2的输出端与第一导电体8连接,充电主电路2的接地端与第一输出端触点6连接,干电池1的负极与第二输出端触点7连接,转换插头5设置有互不导通的输入端触点9和第二导电体10,输入端触点9与手机充电插头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二导电体10与手机充电插头11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出端触点6和第二输出端触点7与第二导电体10相互配合,第一导电体8与输入端触点9相互配合。
第一导电体8为棒状,第二导电体10为筒状。
充电主电路2设置有充电指示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未经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14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拉杆式弦乐调音器
- 下一篇:金属薄膜电容卷绕机追踪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