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碳素罐式煅烧炉有效
| 申请号: | 200720191035.3 | 申请日: | 2007-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01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熙慧;李莹;李德坤;郝永琴;陈景民;江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李迎春 |
| 地址: | 100082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素 煅烧 | ||
技术领域
一种碳素罐式煅烧炉,涉及一种铝用预焙阳极生产的碳素罐式煅烧炉的改进。
背景技术
铝电解生产用阳极主要构成部分为煅后石油焦,生产煅后石油焦的主要设备之一为罐式煅烧炉(简称煅烧炉)。煅烧炉的设计产能一般为80--90Kg/罐小时。煅烧炉燃烧的燃料来源为石油焦中的挥发分,在以前的生产中,铝电解生产用阳极糊较多,阳极糊用锻后焦的质量较低,(阳极糊的真比重要求是不低于1.98g/cm3),炉子火道温度分布要求并不很高。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重视阳极糊在生产中被逐步淘汰。
目前,铝电解生产主要用碳阳极制品,而碳阳极制品的主要原材料为延迟石油焦,延迟石油焦的特点是挥发份高,对煅烧炉而言燃料比较充足,且碳阳极的生产对煅后石油焦的质量要求较高,一般生产碳阳极对煅后石油焦的真比重要求不低于2.05g/cm3。,由于产量、质量要求的提高,导致煅烧炉普遍存在炉底粘土砖部分温度过高,进而导致承载煅烧炉重量的铸铁质支撑底板烧红、变软和炉体下沉、底板氧化过快,对煅烧炉的生产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炉体下沉还造成煅烧炉排料器无法运转,煅烧料罐停产,极大地影响了煅烧炉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发挥预热空气道内冷空气流动时对煅烧炉底部的冷却作用,大大降低高产高温状态下炉体底部和支撑底板的温度,降低排出煅后焦的温度防止其被氧化,延长煅烧炉使用寿命的碳素罐式煅烧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碳素罐式煅烧炉,其特征在于该煅烧炉在预热空气竖道上侧壁上设有一预热空气外排口。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碳素罐式煅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热空气外排口上设有一上端固定在外排口上端的、由固定点为轴可闭合开启的闸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碳素罐式煅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热空气竖道上设有一火道拉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碳素罐式煅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热空气外排口的炉后预热空气外排口设置在四层火道高度上,炉前预热空气外排口设置在二层火道高度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碳素罐式煅烧炉,通过对煅烧炉炉前后预热空气竖道进行改造,使经过热交换的热空气不仅能进入煅烧炉火道参加燃烧,而且多余的热空气能外排达到上述预期目的。有效克服了原有技术中炉体底部温度和支撑底板温度高时,无法降低其温度,或只能减产、降低炉体整体温度的缺陷,对炉体结构进行简单改造,即能起到提高产量、降低炉体底部温度和支撑底板温度、降低煅后焦出炉温度、延长煅烧炉寿命等诸多效果,投资很少,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碳素罐式煅烧炉,其特征在于该煅烧炉在预热空气竖道上侧壁上设有一预热空气外排口1;在预热空气外排口上设有一上端固定在外排口上端的、由固定点为轴可闭合开启的闸板2;在预热空气竖道上设有一火道拉板3。
由于外排热空气流速较大、喷出距离远、温度可达800℃以上,所以应考虑到不对调温工的正常巡检和操作造成伤害,在外排口处加气流挡板;高度应考虑到炉体的结构特点和煅烧炉调温工的操作便捷性。同时尽量提高外排口的高度增加其烟囱效应,一般炉后预热空气外排口设在相当于四层火道高度,炉前预热空气外排口设在相当于二层火道高度。
操作上,在产量较低或火道温度不高的情况下,打开预热空气道通往火道的进口,此时热空气外排量自动减小,优先进入火道,提高挥发分燃烧的起始温度;当产量较高或火道温度较高时,关闭或减小预热空气道通往火道的进口,此时预热空气自动外排,起到对炉体底部冷却的效果。
操作上,在产量较低或火道温度不高的情况下,打开预热空气道通往火道的进口,此时热空气外排量自动减小,优先进入火道,提高挥发分燃烧的起始温度;当产量较高或火道温度较高时,关闭或减小预热空气道通往火道的进口,此时预热空气自动外排,起到对炉体底部冷却的效果。
实施例
煅烧炉原设计产能为80kg/小时,现提产到120kg/小时,煅后焦真比重要求提高到2.05g/cm3以上,在支撑底板烧红的时候,将预热空气道外排口打开,煅烧炉底部和支撑底板温度迅速下降,对生产也没有造成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910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晶棒切割用固定支架
- 下一篇:四氯化钛收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