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置阻尼器的摩托车前减震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8475.3 | 申请日: | 2007-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16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胡庭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庭利 |
主分类号: | B62K25/08 | 分类号: | B62K25/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31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阻尼 摩托 车前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内置阻尼器的摩托车前减震器。
背景技术
为了增强减震效果和增加承载能力,有的摩托车特别是三轮摩托车除了在前减震器上安装外置减震弹簧之外,还在前减震器的两侧分别安装了一个阻尼器,其减震效果虽然较好,但是,使前减震器的体积增大,制造成本增加。因此,需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阻尼器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它减震效果好,结构紧凑,制造成本较低,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内置阻尼器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包括下端焊接在支承头上的底筒、设在底筒内下部的压缩弹簧,设在底筒上部的叉管、配合在底筒上部内壁和叉管外壁之间的定位套,其特征在于:
一内缸筒设在叉管内,内缸筒和叉管下端与封头固定连接,封头的下面与底筒下部内的压缩弹簧的上端接触;
一活塞杆从内缸筒的上端插入并穿过封头、压缩弹簧与支承头连接;在活塞杆与封头上面的相交处设有0-1个第一油封;在活塞杆的中部依次设有下挡圈、阀片、钢丝挡圈、与内缸筒配合的活塞体和上挡圈,活塞体与阀片之间设有间隙,活塞体可上下移动;活塞体上设有第一过油孔和第二过油孔、下面的边缘设有一个与第二过油孔相通的过油槽;在活塞杆的上部设有与内缸筒配合的导向座,导向座之上设有第二油封,在第二油封之上设有封口挡圈,在封口挡圈与活塞杆上端的凸台之间设有活塞弹簧;
一开口尼龙套与叉管下部外壁上的环槽配合,开口尼龙套的外面与底筒的内壁配合。原来用粉末冶金材料制作的封口套,改为为开口尼龙套,不仅便于安装,而且还减缓对底筒内壁的磨损,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
活塞体是内置阻尼器的关键零件,和开口尼龙套、定位套、导向座一样均用PA66耐磨尼龙制作。摩托车在行驶中,由于道路凹凸不平使减震器受到瞬间的振动力的冲击,使其底筒上下移动,下端与底筒连接为一体支承头连接的活塞杆也随之上下移动;当活塞杆向上移动时,活塞则向下移动,其下面与阀片的上面接触,活塞上的第一过油孔被堵塞,活塞下面的阻尼油只能经活塞下面边缘的过油槽及第二过油孔通过;当活塞杆向下移动时,活塞则向上移动,活塞的下面与阀片的上面离开,活塞上的第一过油孔通畅,活塞下面的阻尼油既能经活塞下面边缘的排油槽及第二过油孔通过,又能第一过油孔通过;阻尼作用的大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改变第一过油孔和/或第二过油孔的直径进行调节。由于内置阻尼器设在叉管内,不仅使减震效果增强,而且使结构紧凑,制造成本降低。
所述的一种内置阻尼器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其封头上设有1-2个通孔。这是最优选的方案,在封头上设置1-2个通孔,同时在活塞杆与封头上面的相交处不设第一油封,内置阻尼器与底筒共用一种油,不仅使结构简化,而且还便于安装。
所述的一种内置阻尼器的摩托车前减震器,一堵头与叉管上端的内壁螺纹配合,并在两者之间设有第一“0”型油封环。
所述的一种内置阻尼器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在定位套之上依次设有第二“O”型油封环、蝶形垫圈、第三油封、平垫和开口弹性挡圈,开口弹性挡圈与底筒上端口部内的环槽配合。
所述的一种内置阻尼器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在支承头与底筒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一限位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由于内置阻尼器设在叉管内,不仅使减震效果增强,而且使结构紧凑,制造成本降低;由于活塞体、导向座、开口尼龙套、定位套均用PA66耐磨尼龙制作,从而减缓对内缸筒和底筒内壁的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活塞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封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开口尼龙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一种内置阻尼器的摩托车前减震器(封头上不设通孔)。
参见图1、图4图5、图6和图7,将底筒4的下端焊接在支承头1上,压缩弹簧5安装在底筒内的下部;叉管14安装在底筒的上部,定位套16配合在底筒上部内壁和叉管外壁之间,开口尼龙套11与叉管14下部外壁上的环槽配合,开口尼龙套的外面与底筒的内壁配合;
将内缸筒15安装在叉管内,内缸筒和叉管下端与封头6(封头上不设通孔)固定连接,并使封头的下面与底筒下部内的压缩弹簧5的上端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庭利,未经胡庭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84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