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油气分离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8135.0 | 申请日: | 200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28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王锐;成卫国;余训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8 | 分类号: | F01M11/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曲轴 通风 系统 油气分离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内燃机的曲轴箱通风结构,涉及内燃机的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当内燃机工作时,由于缸壁、活塞与活塞环的间隙,导致一部分混合气体,含燃油、机油、水蒸气及其他冷凝物进入曲轴箱,由于环保法规要求曲轴箱压力应低于大气压力,于是一般采用进气歧管抽气保证负压,但也会导致内燃机机油的消耗增加.
在现有技术,一般的通气和分离结构布置在气缸盖罩中,多采用小型油气分离腔分离,这种被动分离结构分离效率不高,对于小于3um的小油滴分离效率非常低,而且需增加通气盖板、螺栓及分隔筋板,造成气缸盖罩结构复杂,不能满足发动机轻量化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高效的内燃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油气分离结构,解决曲轴箱由于通风而带来的机油消耗大的问题,使内燃机获得较高的油气分离效率,在保证曲轴箱压力符合国家法规的同时,获得较低的润滑油消耗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内燃机的曲轴箱通风结构,包括气缸盖罩、凸轮轴盖、端盖和凸轮轴。其中,凸轮轴的一端延长伸出于气缸盖罩外,由端盖罩住,端盖与气缸盖罩固定,与气缸盖罩和凸轮轴盖围成一个冲击分离室,端盖的盖底有旋转对称分布的冲击槽,上下开有通气口和回油口,向上通过通气通道进入PCV阀,向下通过回油管道接曲轴箱的机油盘。凸轮轴为中空结构,中心形成旋转分离室,旋转分离室对向端盖一端为出气口,通冲击分离室,另一端为进气口,与内燃机的通气腔相通,凸轮轴中间有若干小孔,连通旋转分离室与气门室。
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内燃机自身的结构,通过对凸轮轴进行结构改造,并增加一个端盖,就获得了一个旋转分离和冲击分离结构,对混合油气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离,使内燃机获得较高的油气分离效率,降低的润滑油消耗量。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工作简单可靠,增加零件极少。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经过曲轴箱通风实验,效果良好,未发生机油喷出现象,且对直径10um以上油滴分离效率高于95%,对3um-10um油滴分离效率高于60%,完全能达到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内燃机曲轴箱的通风系统线路图
图2是本内燃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油气分离结构图
图3是本内燃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油气分离结构的剖面图
图4是端盖的平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通常的内燃机主体结构由曲轴箱3、曲轴5、连杆6、活塞7凸轮轴10、配气机构元件9、气缸盖8及气缸盖罩12、机油盘1、机油集滤器2、PCV阀25等组成。其中,机油盘1和机油反射罩4组成机油室20,有一穿越机油反射罩的油气通道19。由曲轴箱3、曲轴5、连杆6、活塞7组成曲轴室18,在曲轴箱3边缘有上口小下口大的通气腔17。同样在气缸盖8也有通气腔15,在气缸盖8上部,由配气机构元件9、气缸盖罩12、加油口盖13组成气门室14。
结合图2和图3可见,本曲轴箱通风结构设置在气缸盖罩12、凸轮轴盖11和凸轮轴上,凸轮轴的一端被延长伸出于气缸盖罩12外,由一端盖23罩住,端盖23与气缸盖罩12固定,与气缸盖罩12和凸轮轴盖11围成一个冲击分离室26,参见图4,端盖23的盖底有旋转对称分布的冲击槽28,端盖23的上下开有通气口和回油口,通气口向上通过通气通道24进入PCV阀25,回油口向下通过回油管道16接曲轴箱的机油室20。凸轮轴10被设计为中空结构,中心形成旋转分离室29,旋转分离室29对向端盖23一端为出气口,另一端为进气口,中间有若干与气门室14相通的小孔30。
参见图1中的油气运动路线,当内燃机运行时,活塞7往复运动,通过连杆6带动曲轴5旋转.从曲轴箱3缸壁,活塞7与活塞环的间隙漏入部分高温的混合气,进入曲轴室18;机油反射罩4防止高温混合气直接与机油盘1中的机油接触,防止过多的机油蒸发,但机油室20内也回产生一部分机油蒸发物,它们通过机油反射罩4上一油气通道19进入曲轴室18;两部分气体混合后进入通气腔17,后经过通气腔15进入气门室14,由于气门室14无其它通道,混合进入中空的凸轮轴10,进入旋转分离腔29,由于凸轮轴10的旋转作用,相对空气稍重的油滴向凸轮轴径向运动,通过旋转分离腔29上的若干小孔30甩入气门室14,经内燃机内部的回油通道回到机油室20;混合气通过凸轮轴10后进入冲击分离室26,混合气中的油滴冲击到端盖23上的冲击槽28上,由于端盖23在内燃机端部,温度较低,有利于油滴凝聚并通过底部的回油口27进入回油通道16,后进入机油室20的机油液面21以下;混合气经过冲击分离后,稍轻的空气绕过冲击槽28进入通气管道24,经过PCV阀25后由管道22进入燃烧室燃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81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