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端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7551.9 | 申请日: | 200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68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恩得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24 | 分类号: | H01R4/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路板及其他电子零组件作电连接的线端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用于电路板及其他电子零组件作电连接,需利用一组板端以及线端连接器,其板端连接器是装配在电路板上与内部电路连接,而线端连接器是用来与上述板端连接器作相互导接(俗称公母配),但所述的线端连接器其一端需利用线材电连接至电子零组件(如面板或其他电路),另一端是与线端连接器内预设的金属端子作电连接,始能确保板端以及线端连接器相互导接时,电讯号能有效且确实的传导。
请参图1~图3所示,一般线端连接器会在本体A在上设计有多个的容置槽B供金属端子置入(图未示),在打线前需先行装配端子供线材D导接,而所述的金属端子上是设有可刺破以及剥除线材外部绝缘层的刺破片,供导线装配时刺破后与导线内导体电性导接。
其制造过程中分为本体成型、装配端子以及打线的制程,方可完成成品。
而现有线端连接器本体上容置槽B的设计为使打线时线材D较容易进入容置槽B与金属端子结合,大多在所述的容置槽B近末端两侧各设有一向内弯折的弹臂C,当线材D欲打线时以机器或人工方式将线材D挤入容置槽B使弹臂C受力而向容置槽B两侧壁位移,间接使空间变大供线材D可轻易置入容置槽B内与金属端子结合。
然而,此等现有技术虽在打线时较容易完成,但因连接器本体A的体积一般而言都较微小(ptich约0.8mm),若在容置槽B两侧各设置弹臂C则相当不理想,因为需顾虑体积以及空间关系,其弹臂C与容置槽B间隙仅能为设计约0.04mm左右,此间隙宽度在模仁加工上不易加工且射出成型后模仁也较易耗损的问题,也因为间隙宽度过小,而使成品的合格率下降,进而造成尺寸的浪费。
现有双弹臂设计的容置槽B除需考量弹臂C厚度以及两侧空间的距离外,也进一步限制了线材D的尺寸,因为空间都被弹臂C与间隙压缩,所以所述的设计也不能使用内铜芯直径较大的线材D,大大的限制产品的整体尺寸以及应用,也相当增加研发设计的难度。
综上述,现有技术在解决此缺失上仍有技术问题需要克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特别是利用连接器本体容置槽末端设有一向内弯折的弹臂,与弹性臂相对位置的导角,形成一供导线置入的空间,供导线组装时可轻易滑入容置槽内,以达到组装简单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是指在所述的线端连接器也可在所述的容置槽末端两侧位置各设有一供导线滑入的导角,两导角间是形成一供导线置入的适当空间,以克服线材装配时,弹臂容易断裂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线端连接器,主要是在所述的线端连接器本体上设有多个矩阵排列的容置槽,所述的容置槽是用于组装时置入一对应的端子,所述的端子上是设有可刺破以及剥除导线外部绝缘层的刺破片,供导线装配时刺破后与导线内导体电性导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容置槽近末端设有一向内弯折的弹臂,且所述的弹臂相对位置设有一供导线滑入的导角,所述的弹臂与导角间是形成一供导线置入的空间。
其中,所述的弹臂与导角的对应面是设有一导入面,使导角以及导入面形成一相内渐缩的滑入角度,供导线组装时可轻易滑入容置槽内。
且所述的弹臂与容置槽的内侧壁面形成一空间,供弹臂受到挤压时可向内侧壁面一端活动。
在一可行实施例中,为解决弹性臂容易断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可取消弹性臂的设计,在所述的线端连接器也可在所述的容置槽末端两侧位置各设有一供导线滑入的导角,两导角间是形成一供导线置入的适当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利用上述改良设计即可克服现有线端连接器在装配线材时,弹臂容易断裂或组装合格率不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线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线端连接器的线材组装示意图;
图3是现有线端连接器的线材组装完成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与端子组装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与线材组装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与线材组装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与线材组装的动作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与线材组装的动作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与线材组装动作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与线材组装的动作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恩得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恩得利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75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