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压升降机自动防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4338.2 | 申请日: | 2007-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00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何新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新法 |
主分类号: | B66F17/00 | 分类号: | B66F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4402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升降机 自动 防护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一种液压升降机自动防护装置,属电器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液压升降机,规定末支撑四脚不能上升,否则极易颠覆出事故。但只靠人工记忆提醒、没有自动防护,因此急噪施工很容易忘记支撑,存有安全隐患。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本实用新型方案。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四脚末全部支撑状态下,即便按下上升开关也不能上升并自动报警;而正常操作则不影响。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压升降机自动防护装置,由电源、上升开关、上升执行电器、上升液压机、变压器组成,其特征在于装有自动控制器、A支撑脚开关、B支撑脚开关、C支撑脚开关、D支撑脚开关、告警器;并由上升开关串接自动控制器的常开触点组成与门电路、控制上升执行电器及上升液压机,由A支撑脚开关、B支撑脚开关、C支撑脚开关、D支撑脚开关串接成四与门电路控制自动控制器的通断状态,由上升开关再串接自动控制器的常闭触点控制告警器。
上述内容的技术问题进一步说明:1、在原上升开关与上升执行电器之间串接一个以继电器为元件的自动控制器,并与上升开关构成与门电路去控制上升执行电器与液压机。该自动控制器的继电器由四只支撑脚的四只自动检测开关组成四与门电路控制通断状态,已支撑则全开通,任何一个未支撑则不开通;自动控制器的常开触点也处断开状态,此时按上升开关,上升执行电器因无电流不能上升,起防护作用。2、利用四个支撑脚在落地支撑时有位移的特点,在四个支撑脚的部位各安装一个以无触点的磁控开关或光电开关、或有触点的行程开关,按钮开关等进行自动检测是否已落地支撑的状态,支撑脚位移带动开关处在通或断的状态转换,并将四个开关串接成四与门电路去控制自动控制器中继电器的工作状态,即能起到自动控制功能。该四与门电路宜选用低压安全电压。因此在前端接一个变压器输出以下的安全电压作电源。3、利用自动控制器中继电器的常闭触头串接上升开关,去控制一个以指示灯并联讯响器或电铃组成的告警器,反向工作,辅助防护。实施本发明内容后,起到安全自动防护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四、附图说明:
附图1是工作原理方框图,图2是实施例电原理图。图中1是电源,2是上升开关,3是自动控制器、4是上升执行电器、5是上升液压机、6是变压器、7是A支撑脚开关、8是B支撑脚开关、9是C支撑脚开关、10是D支撑脚开关、11是告警器。
五、具体实施方式:
1、元件选用:自动控制器3选用一只与电路电压匹配的常规继电器,即图2中的J;变压器6选用一只次级输出的小型常规变压器,即图2中的B,A、B、C、D支撑脚开关7、8、9、10各选用一只封闭式干簧管磁控开关,即图2中KA-KD,也可选用光电开关或行程开关、按钮开关。告警器11选用一只小型灯泡加讯响器或小电铃,即图2中的Z与R。图2中的K即原上升开关2,M即原上升执行电器4
2、电路结构:电源线一路串接上升开关K与J-1常开触点;原上升执行电器M后回路;另一路接变压器B的初级后回路;从上升开关K后再串接J-1的常闭触点及指示灯Z后回路;R并联接在Z两端;变压器B的次级线圈一端串接KA、KB、KC、KD、J的线圈后回到次级线圈另一端。
3、工作原理:正常操作时,A、B、C、D四只支撑脚落地支撑位移时,使KA、KB、KC、KD四与门接通,J得电吸合,J-1常开触点接通等待,按下上升开关K时与门开通,上升执行电器4的M得电工作,启动上升液压机5及机械上升;Z与R前由于J-1的常闭触点在J吸合中转为断开而无电不工作;忘了支撑误操作时,K虽接通,但KA∽KD的四与门未开通,J无电流处释放状态,J-1常开触点断开,M无电流不工作,上升液压机不上升,起到防护作用,而J-1的常闭触点处开通状态,按下K则电路开通,Z与R得电发出声光报警,起辅助防护作用。
4、安装KA∽KD开关应按选用的开关种类选择支撑脚不同部位,但必须在支撑脚落地时能自动处开通状态,收起时自动断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新法,未经何新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43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