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81523.6 | 申请日: | 200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179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王保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保国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M15/08;A61M1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氧 鼻咽 通气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的经鼻给病人吸氧通气的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使用传统鼻咽通气道给病人通气时,因为人体口咽部的生理狭窄、长度差异,使鼻咽通气道前端斜开口容易贴在粘膜上或插入过深造成通气不畅。且鼻咽通气道前端刺激会厌及声门,易使病人发生反流及误吸,造成吸入性肺炎,还可诱发喉痉挛,威胁病人生命安全。传统鼻咽通气道也不方便为病人吸氧及生命体征的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防止以上不利情况的发生,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对粘膜损伤小,防止食管返流、减少误吸,降低传统鼻咽通气道并发症并能方便吸氧和监测生命体征的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经鼻置入食道上部的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其包括:通气导管、食道封堵套囊、输氧导管、监测导管,其中通气导管是该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的主体管,长度约为16cm-28cm,具有一定柔软度及韧性,其前端封闭成锥形盲端,通气导管的前1/3处至气囊上方的管周有多个侧孔,其侧孔横截面积的总和大于通气导管的横截面积,通气导管后端呈弦月形,其侧面有导管孔,输氧导管、监测导管和充气管经此孔穿过。所述的食道封堵套囊包括位于通气导管前端的气囊、充气管、指示囊及单向阀。所述的输氧导管及监测导管在通气导管壁内与套囊的充气管并行,与通气导管的纵轴走向一致,输氧导管与监测导管在气囊上方的通气导管内壁设有开口。根据通气导管管体的直径和长度该吸氧型通气导管可分为不同规格。
所述的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由于设置了锥形盲端方便插入,对粘膜损伤小;
所述的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由于通气导管后端呈弦月形,其侧面有导管孔,其导管后端不易与鼻磨擦,以防引起鼻周皮肤损伤。输氧导管、监测导管和充气管可经导管孔穿过,固定于同侧脸颊,放便医生操作。
所述的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由于设置了食道封堵套囊既可固定导管位置又可将食道与气道分隔开从而防止食管返流、减少误吸;
所述的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由于同时设置了锥形盲端和气囊,在置入时未充气的气囊贴在通气导管的锥形盲端处,不影响置入时的视野;
所述的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由于设置了输氧导管实现了给氧同时也能吸痰;
所述的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由于设置了监测导管可随时监测病人的呼吸频率、O2浓度及CO2浓度,增强了病人的安全性。
所述的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由于设置了多个侧孔更加有效实现通气功能,减少传统鼻咽通气道前端斜开口紧贴气道粘膜无法正常通气的弊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A剖面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B-B剖面图及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经鼻置入食道上部的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其包括:通气导管1、食道封堵套囊2、输氧导管3、监测导管4,其中通气导管1是该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的主体管,长度约为16cm-28cm,具有一定柔软度及韧性,其前端封闭成锥形盲端1-1,通气导管1的前1/3处至气囊2-1上方的管周有多个侧孔1-2,其侧孔1-2横截面积的总和大于通气导管1的横截面积,通气导管1后端呈弦月形,其上侧面有导管孔1-3,输氧导管3、监测导管4和充气管2-2经此孔穿过。所述的食道封堵套囊2包括位于通气导管1前端的气囊2-1、充气管2-2、指示囊2-3及单向阀2-4。所述的输氧导管3及监测导管4在通气导管1壁内与食道封堵套囊2的充气管2-2并行,与通气导管1的纵轴走向一致,输氧导管3与监测导管4在气囊2-1上方的通气导管1内壁设有输氧导管开口3-1与监测导管开口4-1。根据通气导管1管体的直径和长度该吸氧型通气导管可分为不同规格。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输氧导管3与充气管2-2、监测导管4在通气导管1壁内上下并行,与通气导管1的纵轴走向一致。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通气导管1后端呈弦月形,其侧面有导管孔1-3,输氧导管3、监测导管4和充气管2-2经此孔穿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在使用时由医生将吸氧型鼻咽通气导管的前端通过病人鼻腔置入食道上部,将输氧导管3后端接上输氧装置即可。如需监测病人呼吸将监测导管后端接上监测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保国,未经王保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15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