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原子笔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81513.2 | 申请日: | 2007-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65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 发明(设计)人: | 郑庆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庆堂 | 
| 主分类号: | B43K29/00 | 分类号: | B43K2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俊;窦杰平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原子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原子笔,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原子笔。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人们不会随身携带掏耳扒,偶遇耳朵不舒服或感到搔痒,常会以手指或尖锐的物体来挖耳屎,极易造成耳朵伤害。相对地,我们常会随身携带原子笔,因此,若原子笔具有挖耳屎的构造,则可提供便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原子笔,其在一笔芯的末尾或是一笔盖的笔夹的末尾,设有略呈弯曲的内掏耳扒或笔夹耳掏钩,以便利用随身携带的原子笔掏耳朵。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原子笔,主要包括:
一笔杆,为中空管状体,且其前缘的内壁上设有一笔杆螺纹;
一笔头套,为中空管状体且其前缘为圆锥状,在其前缘设有一笔芯孔,该笔芯孔的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对应于该笔杆螺纹的一笔头套螺牙;以及
一笔芯,为细长条状且其内部包含墨水,并具有一笔头,在该笔头的另一端末尾设有略呈弯曲状的一内掏耳扒,该笔头的直径大小对应于该笔芯孔。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再一种多功能原子笔,包含:
一笔杆,为中空管状体,且其前缘的内壁上设有一笔杆螺纹;
一笔头套,为中空管状体且其前缘为圆锥状,在其前缘设有一笔芯孔,该笔芯孔的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对应于该笔杆螺纹的一笔头套螺牙;
一笔芯,为细长条状且其内部包含墨水,并具有一笔头,该笔头的直径大小对应于该笔芯孔;以及
一笔盖,为中空圆锥状体,并延伸出一笔夹,并在该笔夹的末端设有一笔夹耳掏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现有技术中的原子笔的基础之上,在结构上做一些改变,使其除了仍具有书写的功能之外,还具备挖耳屎的构造,大大增加了原子笔的功能性,为使用者的掏耳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功能原子笔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笔芯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多功能原子笔的另一个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笔杆 2纸卷
3笔芯 4笔头套
5笔盖 6牙签
7笔套 11笔杆螺纹
12空间 13笔杆孔
14垫片 30笔头
31内掏耳扒 32笔芯孔
33内掏耳扒部件 33a插接柱
41笔头套螺牙 42笔芯孔
51笔夹 51a笔夹耳掏钩
60螺纹 62握把
62a螺纹 64刀片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多功能原子笔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如同一般原子笔,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原子笔仍具有为中空管状体的笔杆1、可套接在笔杆1的笔头套4、可被设置在笔杆1内的笔芯3、可盖住笔头套4的笔盖5。下文中,将先说明现有技术中的原子笔结构的部分,再将针对上述两种特殊结构作说明。
不论是哪种实施方式,笔杆1、笔头套4、笔芯3、笔盖5均有如一般原子笔的结构设计。笔杆1的前缘的内壁上设有笔杆螺纹11。笔头套4为中空管状体且其前缘为圆锥状,并在其前缘设有,而在笔芯孔42的另一端的外壁上,设有对应于笔杆螺纹11的笔头套螺牙41。笔芯3为细长条状且其内部包含墨水并具有笔头30,而笔头30的直径大小对应于笔芯孔4。笔盖5为中空圆锥状体,并延伸出笔夹51。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中的多功能原子笔额外具有掏耳功能,可选择在笔芯3的末尾设有略呈弯曲的内掏耳扒31,或是在笔盖5的笔夹51的末尾设置笔夹耳掏钩51a。
不论是内掏耳扒31、笔夹耳掏钩51a,均可利用热溶定型成略呈弯曲状,即笔芯3的末尾被热溶定型成略呈弯曲状,而构成内掏耳扒31。不过,还可利用笔芯3本身具有的结构,配合其它组件设计,构成相同效果的内掏耳扒31。
参考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笔芯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原子笔中,笔芯3的末端为笔芯孔32。为了构成相同效果的内掏耳扒31,另外设计了内掏耳扒部件33,其略呈弯曲状体且具有细长的插接柱33a。插接柱33a的直径大小对应于笔芯孔32。如此一来,在将内掏耳扒部件33的插接柱33a插入笔芯3的笔芯孔32,也可构成相同效果的内掏耳扒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庆堂,未经郑庆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815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