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数控雕铣床有效
| 申请号: | 200720179001.2 | 申请日: | 2007-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88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 发明(设计)人: | 肖衍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肖衍盛;陈昌永;陈国勇 |
| 主分类号: | B23C1/08 | 分类号: | B23C1/08;B23Q1/01;B23Q1/2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7600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控 铣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控机床领域,特别是一种高速数控雕铣床。
背景技术
机床是金属切削加工所必备的设备,高速数控雕铣床因其高速、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控雕铣床包括机床和控制部件两大部分,其中,机床包括底座、床身、横向设置在床身上的负压式工作台和Y传动系统以及纵向设置在床身上的立柱和横梁,该横梁上设置有X传动系统,X传动系统上设置有Z传动系统,Z传动系统上设置有主轴,加工零件时,Y传动系统通过工作台使其在Y轴上行走,X传动系统和Z传动系统带动主轴分别在X轴和Z轴上行走,实现对零件的三维加工。现有的多数高速雕铣床的立柱和横梁为独立部件,通过螺栓等紧固连接而成,在加工精密零件时,特别是在进行手机视窗玻璃异型孔的精密磨削、手机按键切割时,加工精度收到限制,此外,横梁上通常只设有一个Z传动系统,单个的主轴一次只能加工一个零部件,无法进行高精、高速、高效的量产加工,实用性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实现高精、高速、高效的量产加工的数控雕铣床。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数控雕铣床,包括底座、床身、横向设置在床身上的负压式工作台和Y传动系统以及纵向设置在床身上的立柱和横梁,所述的立柱和横梁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横梁上设置有X传动系统,X传动系统上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Z传动系统,Z传动系统上设置有主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的床身上设置有支承工作台的导轨,导轨凸缘的平面高于Y传动系统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工作台为真空负压式工作台。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主轴为空气轴承电主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立柱和横梁为一体式结构,机械性能大大改善,能提高整体的加工精度;X传动系统上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Z传动系统,这样主轴可以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进行加工,还可以对同一零件的两个不同工序进行交叉加工,在加工精密零部件,特别是在进行手机视窗玻璃异型孔的精密磨削、手机按键切割时,能实现高精、高速、高效的量产加工,实用性大大增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一种数控雕铣床,包括底座1和设置在底座1上的床身2,床身2上横向设置有工作台4和Y传动系统6,床身2上纵向设置有立柱3和横梁,该横梁上设置有X传动系统7,X传动系统7上设置有Z传动系统5,Z传动系统5上设置有主轴8,所述立柱3和横梁为一体式结构,使得机床的整体机械性能大大改善,加工精度得到提高;另外所述X传动系统7上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Z传动系统5,由于两个主轴8相对于工作台4区域有一交集加工区域,这样主轴8可以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进行加工,也可分别对同一个零件的两个不同工序进行交叉加工,在加工精密零部件,特别是在进行手机视窗玻璃异型孔的精密磨削、手机按键切割时,能实现高精、高速、高效的量产加工,实用性大大增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床身2上设置有支承工作台4的导轨10,导轨10凸缘的平面高于Y传动系统6的顶部,这样整个Y传动系统6被封闭在导轨10之间的槽内,能有效防止金属屑的飞入,可对槽内的运动系统进行防屑保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工作台4为真空负压式工作台,实际使用中可以在工作台4内部加工出型腔,然后在型腔上方的工作台4表面钻出均匀分布的吸附孔,型腔通过真空管道与外围的负压发生系统相连,启动负压发生系统后待加工零件被吸附在工作台4上,机床的机械夹持力大大增强,工件变形减小,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主轴8为空气轴承电主轴,能达到110000rpm/min的转速,满足高速进给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肖衍盛;陈昌永;陈国勇,未经肖衍盛;陈昌永;陈国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90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