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型材连接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6511.4 | 申请日: | 2007-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93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陈智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智诚 |
主分类号: | F16B7/00 | 分类号: | F16B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长龙 |
地址: | 510300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型材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材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工艺管型材组装构件,多采用焊接、铆钉连接等方法连接,工艺复杂,操作人员技能要求高,操作时必需配备众多设备和工具,成本费用比较高,工艺普及受到很大限制。若采用焊接、铆钉等连接方法,构件成型后很难拆卸,材料因为损坏变形而无法重复使用,与现代社会循环利用的节约环保概念相背而行。而且由于制造工艺不过关,无法采用高强度的钢、不锈钢、铜和铝合金材料制造管材连接件,绝大多数智能采用成本低,易加工的低熔点合金材料或塑料。材料强度低、钢性差,密度小,易变形和老化,无法承受重载荷冲击,塑料属易燃物,高温软化,使用环境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直观易懂,装卸灵活,便于储存运输,材料可反复使用的管型材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型材连接结构,其包括连接件和需要连接的管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个相互交叉的固定连接管,所述的每个固定连接管插入与其相连接的管型材内,所述固定连接管的外壁与对应的管型材内壁呈紧密结合楔子形状。
所述的管型材连接结构,在所述每个固定连接管的端部安装有端头斜锥件,通过内置螺钉的连接拉紧连接件内的端头斜锥件,使固定连接管的外径膨胀锁紧管型材内壁。
所述的管型材连接结构,通过在固定连接管壁钉设螺钉,使固定连接管外壁膨胀锁紧管型材内壁。
所述的管型材连接结构,在所述固定连接管之间相互交叉连接处的外侧安装有封盖。
所述的管型材连接结构,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或三个相互垂直的固定连接管。
所述的管型材连接结构,所述相互交叉的连接管的组成的形状为“T”型、“L”型、“Y”型、“个”字型、“十”字型或“米”字型。
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件插装在管型材内,连接件的外壁为和其连接的管型材内壁相紧密配合的楔子形状,使连接件外径膨胀紧压管型材内壁,相互产生极大的摩擦力,从而保证需要连接的管材稳定地锁紧成一体,操作方法简单,连接牢固可靠,由于不需要改变或破坏管材的原有形状,完整保留材料的性能,同时还增加连接件支撑点,是构件刚度得到保证,同时,以楔子形状的配合方式,通过连接件外径膨胀锁紧管材实现固定,与传统焊接、铆钉连接等方式相比,工艺简单,材料可以重复利用,从而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三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四结构示意图。
图中箭头方向为管型材的安装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管材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件1及与其连接的管型材2,连接件1由两个相互垂直的固定连接管1-1、1-2构成,两个固定连接管1-1、1-2分别插入相对应的管型材2内,固定连接管1-1和1-2的外径分别与对应的管材2内壁呈紧密地楔子形状配合,通过连接件1的内置螺钉3拉紧连接件内端头斜锥件4,是固定连接管1-1和1-2的外径膨胀锁紧管材2的内壁,实现固定连接,在固定连接管1-1和1-2相互交叉连接处的外侧安装有封盖8,起美观作用。
实施方式二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管材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件1及与其连接的管型材2,连接件1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固定连接管1-1、1-2、1-3构成,三个固定连接管1-1、1-2、1-3分别插入相对应的管型材2内,固定连接管1-1、1-2和1-3的外径分别与对应的管材2内壁呈紧密地楔子形状配合,通过连接件1的内置螺钉3拉紧连接件内端头斜锥件4,是固定连接管1-1、1-2和1-3的外径膨胀锁紧管材2的内壁,实现固定连接,在固定连接管1-1、1-2和1-3相互交叉连接处的外侧安装有封盖8,起美观作用。
实施方式三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管材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件5及与其连接的管型材6,连接件5由两个相互垂直的固定连接管5-1、5-2构成,两个固定连接管5-1、5-2分别插入相对应的管型材6内,固定连接管5-1和5-2的外径分别与对应的管材6内壁呈紧密地楔子形状配合,通过固定连接管壁的螺钉7,使连接件外径膨胀锁紧管材内壁,实现固定连接。
实施方式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智诚,未经陈智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65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