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波长单纤双向收发一体有源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5894.3 | 申请日: | 2007-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09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周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千禧恒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G02B6/24;H04B1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兰台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雪琦 |
地址: | 100083北京市海淀区清***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波长 双向 收发 一体 有源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双波长单纤双向收发一体有源器件,广泛用于光纤通信有源器件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单根光纤中全双工通信要求两个信道的光信号能很好的隔离,否则全双工通信的距离将缩短,所传信号的误码与失真将增加。由于现有制造工艺材料与结构的限制,光隔离不够,半导体激光管发射的光束一小部分通过多种路径进入到光探测器中,造成本器件中发射对接收的直接干扰,即光串扰,影响到全双工通信的质量.另外,在器件结构方面,现有技术为了使激光管发射光束的汇聚点与光纤端面中心点重合,使激光管发射的光束能量尽量多的进入到光纤中去,即术语所说的耦合调整过程,采用在X、Y、Z轴三维方向平移光纤耦合端面的方法,而半导体激光管固定不动并设计了相应结构的器件,此种结构方法偏差大,会给感光探测器的耦合对准造成较大偏差,影响器件批量生产时的一致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双波长单纤双向收发一体有源器件,以提高单根光纤中双波长全双工通信质量,并使其结构设计合理,偏差小,便于生产加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由光纤,滤光膜,玻璃基片,带凸透镜的半导体激光管,凸透镜和感光探测器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感光探测器与呈45°带滤光膜的玻璃基片之间存在另一个滤光膜或滤光片。即在凸透镜与感光探测器之间设有滤光片;或在凸透镜与呈45°带滤光膜的玻璃基片之间设有滤光片;或在凸透镜某一面上镀滤光膜;或在凸透镜不存在时,在感光探测器与呈45°带滤光膜的玻璃基片之间存在另一个滤光膜或滤光片。安装调试中,使光纤耦合端面只能在X-Y轴平面平移,带凸透镜的半导体激光管只能在z轴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特点在于,避免了发射对接收的直接干扰,即光串扰,提高了单根光纤中全双工通信的质量;使感光探测器的耦合对准有较小的偏差,器件批量生产时一致性好,生产速度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光纤(单模光纤或多模光纤)或中心粘有光纤的陶瓷棒1,其端面一般磨成6°至12°角中的某一角度。
带滤光膜的玻璃基片3上的滤光膜2,分两种:“1550nm窗口光透射/1310nm窗口光反射”与“1310nm窗口光透射/1550nm窗口光反射。滤光膜2与所透射或反射的光轴呈约45°角。
带凸透镜的半导体激光管4,分两种:发1550nm窗口波长的光与发1310nm窗口波长的光。
凸透镜5与感光探测器6可以做在一个T0封装里也可以分开安装,有些情况下,凸透镜5不存在。感光探测器6只一种,对1550nm窗口与1310nm窗口的光都敏感。
带凸透镜的半导俸激光管4发射的锥状汇聚光束7透射过玻璃基片3与滤光膜2,聚焦于光纤1的端面出光入光点9。
由光纤1的端面发射出的发散激光束经过滤光膜2反射而成为光束8。光束7的聚焦点与光束8的出光点为同一点9,位于光纤1的端面。
在凸透镜5与感光探测器6之间设有滤光片10平行于凸透镜5的平面位置;或在凸透镜5与呈45°带滤光膜2的玻璃基片3之间设有滤光片10平行于凸透镜5的平面位置;或在凸透镜5某一面上镀滤光膜11。若凸透镜5不存在,在感光探测器6与呈45°带滤光膜2的玻璃基片3之间必有滤光膜11。
滤光片10上镀有滤光膜11,滤光膜11有两种:“1550nm窗口光透射/1310nm窗口光被阻止”、“1310nm窗口光透射/1550nm窗口光被阻止”。透射滤光膜11的光,与滤光片10所属平面垂直。如选滤光膜11为“1550nm窗口光透射/1310nm窗口光被阻止”型的滤光膜,则透射过的光波长为1550nm窗口,被阻断透射的光波长为1310nm窗口。
另外,也可把滤光膜11直接镀在凸透镜5的某一表面,其效果和作用同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千禧恒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千禧恒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58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