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5577.1 | 申请日: | 200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32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杜嘉明;张志伟;李维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嘉明;张志伟;李维汉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3/00;G09F9/33;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光 发光二极管 阵列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采光及美观的考量,越来越多建筑物舍弃以往的水泥墙,而改采透明的玻璃帷幕作为外墙。
近来将大型显示看板设置于建筑物的玻璃帷幕内,向外显示影像或图案,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广告宣传手法。而用以作为显示影像或图案的显示看板通常是采用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
然而,实际将上述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装设于玻璃帷幕时,由于现行供发光二极管阵列设置并提供电源的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本身是不透光的,以致于会妨碍了原有玻璃帷幕所具有的采光功能。
此外,由于供发光二极管阵列设置的印刷电路板散热效率差易导致发光二极管元件失效,因此,通常会在印刷电路板的发光二极管阵列相反面设置一散热器以辅助散热,如此,更增加了整体的体积与重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使其设置于玻璃帷幕内时,可兼顾原有玻璃帷幕的采光功能。
本实用新型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包括一透明基板、多个导电线路,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
透明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导电线路间隔地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发光二极管元件以矩阵排列设置于第一表面上并分别与导电线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所述透明基板的材质为玻璃。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所述导电线路是将导电胶涂布于所述透明基板上并以烧结而形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所述导电胶包含有纳米尺度的银粒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所述烧结温度低于500摄氏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为表面黏贴式封装型式的发光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为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晶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所述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并覆盖所述发光二极管晶片的封装层。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所述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还包括形成于所述透明基板的相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上的多个导电线路,以及多个分别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导电线路电连接并朝所述第一表面方向发光的发光二极管元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与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的正负两电极其中的一个电极电连接的导电线路彼此形成电连接,且与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的正负两电极的另外一个电极电连接的导电线路分别朝向所述透明基板边缘呈分散的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发光二极管元件设置于透明基板上,并搭配以与发光二极管元件电连接的导电线路,使得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可透光,使其应用在建筑物的玻璃帷幕上作为显示看板,并可兼顾玻璃帷幕原有的采光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本实用新型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较佳实施例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较佳实施例另一实施态样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较佳实施例又一实施态样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5是本较佳实施例再一实施态样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6是本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可透光的发光二极管阵列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包括一透明基板10、多个导电线路20,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30。
透明基板10为玻璃材质所制成,具有一第一表面11,以及一相反于第一表面11的第二表面12。
多个导电线路20,间隔地形成于第一表面11上,导电线路20是将包含有纳米尺度的银粒子的导电胶以印刷或涂布于透明基板10上,再以低于500摄氏度的温度烧结而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嘉明;张志伟;李维汉,未经杜嘉明;张志伟;李维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55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