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闪点自动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5300.9 | 申请日: | 2007-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673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华;宋敏;侯滨;王成志;王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技术装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5/52 | 分类号: | G01N25/5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特普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齐永红 |
地址: | 1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闪点 自动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测量仪器,尤其指一种在密闭的测试室内对易燃液体的闪点进行自动测试的装置。
背景技术
多数现有的油品闭口闪点快速测定仪,油样品量较大,且点火时需要打开样品杯盖,发生闪火时会出现明火,不能在有安全要求的环境中使用。另外,现有技术中虽然有一种用油量少的闪点测试仪,但其外盖的开合不方便,并且难以满足高安全性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应用较少的样品量即可实现自动测试易燃液体的闪点,且具有较高安全性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闪点自动测试装置,包括壳体,具有一个开口部;
恒温装置,固连在所述开口部下方,所述恒温装置具有用以容纳测试杯的中空部,测试杯装于此中空部中,所述中空部的底部设有缓冲装置;
测试杯,置于所述恒温装置的中空部,用以盛放测试液;
锁扣板,一端通过铰链枢接于开口部的上方一侧的壳体上,另一端通过锁扣锁于开口部的上方另一侧的壳体上,其还在与所述恒温装置中空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杯盖安装槽;
测试杯杯盖,通过一个紧固装置固定于该杯盖安装槽;具有补气管配合孔、点火电极配合孔、温度传感器配合孔和火焰检测器配合孔,在测试杯杯盖的底缘设有排气小孔;
支撑架,固连于锁扣板的上方,安装有补气管、点火电极、温度传感器和火焰检测器;
供气装置,包括顺序相连的气泵、气阀和导气管,所述导气管伸入测试杯内;
电弧点火器,电连接于所述点火电极;以及,
计算机处理装置,电连接于所述电弧点火器、供气装置、温度传感器和火焰检测器。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向测试杯内加入适量待测样品Y,然后旋下锁扣板,并锁紧。这样,补气管、温度传感器、点火电极和火焰检测器进入测试杯的腔体内,并且在缓冲装置的作用下,杯盖与测试杯可以牢固配合,但可通过测试杯杯盖的排气小孔与外界连通。此时,开始向测试杯内充入适量空气X,充气完毕后,通过恒温装置对测试杯加热至设定温度,加热时空气与待测样品可以充分混合成易爆体;此时,通过点火电极对易爆体点火,由于测试杯和杯盖把闪火封闭在密闭的空间内,对外界环境来说没有明火产生,当电弧点火器通过点火电极点火后,在没有发生闪火时,试样杯内的空气通过补气管补充,废气通过排气小孔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仅需要较少的待测样品量,且通过锁扣板的方式固定测试杯和测试杯杯盖可以提供更佳的安全保证,另本实用新型的测试装置可以适用于安全性要求高的场所,如船舱、机舱等密闭空间内。
附图说明
图1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闪点自动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测试杯和测试杯杯盖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样品量少,安全性高的闪点自动测试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作详细说明: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闪点自动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壳体1的顶板11上具有开口111,开口111的下方的壳体内固连有恒温体4,恒温体4具有外壳,固连于外壳内部的保温层,固连于保温层内的加热器,加热器呈碗状,在其中部形成中空部。恒温体通过该外壳固连于顶板11,保温层用于减少热量散失,加热器的中空部用以放置测试杯。
中空部41,四周设有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与电源相连,加热元件的外部固连有保温层,保温层外部固连有恒温体外壳。
同样参照图1,在所述中空部41内设有测试杯2,测试杯2的下方可以设置有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可以包括垫片21,长杆22和弹性构件23,垫片21与长杆22的一端固连,长杆22延伸通过恒温体,另一端固连于位于恒温体底部的弹性构件23;弹性构件可以由一个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如弹簧等弹性件构成,长杆的一端固连于弹簧等弹性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技术装备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技术装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53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