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规模筛选培养板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3880.8 | 申请日: | 200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20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陈禹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禹保;北京中亚国瑞生物经济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1/34 | 分类号: | C12M1/34;C12M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超 |
地址: | 10001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规模 筛选 培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规模筛选培养板,属于试验器材领域。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0420013683.6公开了一种带有定位标记的细胞培养皿,包括在带有圆筒壁的圆盘上配合安装着相对称的上盖,在圆盘底部的背面上设置着定位坐标网格。该细胞培养皿使人们在进行细胞培养时,能够方便、快捷、准确地对单个细胞或克隆细胞进行定位操作或记录或交流。
ZL200420013683.6公开的这种培养皿由于底面是圆形的,而其横综坐标轴通过圆心,所以呈中心对称。因此虽然设有网格,也只能相对定位。此外,对于高通量筛选经常使用的96孔板和384孔板,该圆形培养皿无法一一对应。
我们在进行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学筛选实验过程中,应用目前的培养器皿进行这些实验,效率很低、操作烦琐、容易出错、不能进行大量筛选和大量实验操作。因此我们就设想出与目前自动化分析相关的96孔或384孔培养板,可满足细菌、细胞克隆、单个生物分子及单个生物反应等大量筛选,显著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合大规模高通量筛选用的培养板,尤能与96孔或384孔板相配适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设计方案:
大规模筛选培养板,由具有侧壁的底面为矩形的底盘和与之扣合的盖体组成,底盘的底面外侧设有定位坐标网格和定位标记。
所述定位坐标网格为向外凸起的线条或向内凹的线条。
所述定位坐标网格由分别平行于底面相邻两侧边的直线组成,网格为12列8行;或24列16行。所述网格中单元格为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0.5厘米或1厘米。分别与96孔板或384孔板的单元格大小相适。
所述定位标记为向外凸起或向内凹的数字和/或字母。
所述定为坐标网格和定位标记为一涂层,采用不易磨损的涂料印刷在底盘的底面外侧。
所述大规模筛选培养板采用耐高温高压的材料如玻璃或塑料制成,便于消毒后多次使用,可通过模具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1)用LB培养基制备LB大规模培养板;
(2)将要筛选的菌液涂布在LB大规模培养上;
(3)倒置在37℃培养;
(4)用复制转移器,将生长在LB大规模培养板的各种菌落转移到另一个制备的LB大规模培养板中,倒置在37℃培养,通过一次或多次转移培养,达到快速高通量筛选出目的菌株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针对96孔板或384孔板设计,每个单元格完美地对应,便于大规模高通量筛选工作,使用简单,清洗方便,可循环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依照本领域公知的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因此凡依照本发明公开内容所作出的本领域的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两个组成部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面定位坐标网格和定位标记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坐标网格和定位标记结构图1。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坐标网格和定位标记结构图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阅图1-图4所示,大规模筛选培养板,由带有侧壁的底面为矩形的底盘1和与之扣合的盖体2组成,底盘1的底面外侧设有定位坐标网格11和定位标记12。定位标记为向外凸起的数字和字母。
定位坐标网格11由分别平行于底面长边和短边的若干条直线组成,为向外凸起的线条,网格为12列8行,单元格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实施例2:
参阅图5所示,大规模筛选培养板,由带有侧壁的底面为矩形的底盘和与之扣合的盖体组成,底盘的底面外侧设有定位坐标网格和定位标记。定位标记为向内凹的数字和字母。
定位坐标网格由分别平行于底面长边和短边的若干条直线组成,为向内凹的线条,网格为24列16行,单元格为边长0.5厘米的正方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禹保;北京中亚国瑞生物经济研究所,未经陈禹保;北京中亚国瑞生物经济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38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