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式油水分离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3668.1 | 申请日: | 200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19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0 |
发明(设计)人: | 吴应湘;郑之初;张军;郭军;唐驰;周永;王立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17/025 | 分类号: | B01D17/025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存秀 |
地址: | 10008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油水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将油水两相混合液进行分离的装置和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在陆上及海上采油平台的复合式油水分离装置和分离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许多行业,例如石化企业,油水分离设备是其重要生产设备。分离技术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所采用的分离原理有:重力,离心,过滤,静电、破乳等,初期分离设备,一般均采用一种分离原理进行油水分离,近年来应用多种分离原理结合起来进行分离的设备是发展方向。例如专利公开号:CN2569538Y,一种高效油水分离器,描述的是一个主要采用重力分离原理的分离装置;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的发明专利一螺旋流道膜油水分离装置(专利公开号:CN1299693.A),采用了离心原理和膜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分离的设备和方法。
在现实生产中,往往需要对大量的油水混合液进行快速分离,重力原理和膜技术都是有效的分离技术手段,但处理速度慢,因此导致设备结构复杂体、积庞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油水分离装置采用单一分离原理,在进行分离的过程中对于来液参数发生变化时,处理效率显著降低的缺点,从而提供一种采用离心、重力、膨胀等多种分离原理结合在一起的、将分流器、沉降分离箱和设计有螺旋管的沉降分离箱,通过管线组成的复合式油水分离装置,该系统是一种提高分离效率,处理量大;具有结构简单,减轻分离器重量的有效途径,既适合陆上油田,也适应海上油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式油水分离装置,如图4所示,该系统包括第一分流器10、沉降分离箱和连接管线;其特征在于,分流器的进液口11、上出液口12和下出液口13分别与水平总进液管21、垂直管22和下水平管23连通;该垂直管22与弯管31和上水平管24依次连通;在所述的下水平管23和上水平管24之间,三根平行设置的垂直管22并联;所述的下水平管23与安装于第二沉降分离箱体602中的第二螺旋管502的输入端口连接,该第二螺旋管502的输出端口通过出液管552连入第四分离箱体604,该第二沉降分离箱体602底部通过一根中间管802与第四沉降分离箱体604底部连通,其顶部通过一根中间管804与第四沉降分离箱体604顶部连通;在第四沉降分离箱体604与入口对应的侧壁底部出口上安装水平排水管27,和在中部安装水平排油管28,该水平排油管28另一端从第三沉降分离箱体603中部穿入,并且该水平排水管27另一端口与第三沉降分离箱体603底部出口固定;所述的上水平管24的末端口与输送管线26连接,该输送管线26与第一沉降分离箱体601中的第一螺旋管501输入口连通,第一螺旋管501安装于沉降分离箱601内;该第一螺旋管501的另一出口通过出液管551连入第三沉降分离箱体603,第一沉降分离箱体601与第三沉降分离箱体603的底部和顶部侧壁之间连有第一管路801和第二管路803;在第三沉降分离箱体603与入口对应的侧壁底部出口与水平排水管27的另一端口连通;水平排油管28的高度低于第三沉降分离箱体603、第四沉降分离箱体604两箱体内溢流口150-300mm,水平排水管27的高度高于箱体底部100mm;在水平排水管27和水平排油管28上通过三通分别安装出水管81和出油管82,做为出水口和出油口。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二分流器20,所述的上水平管24的末端口与第二分流器20的一端口连通,第二分流器20的另2个端口分别连接送油管25和输送管线26,该送油管25与第三沉降分离箱体603连通。通过连接第二分流器,可以加强油水分层,对含水率低的油进行更精细的分离。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分流器包括一本体,所述本体是三通管形结构的耐压容器,三通管的左侧管口11是进液口,三通管的右侧管口13是下出液口,三通管的上管口12是上出液口的耐压容器,在其内部的腔体内有一个水平设置的分流隔板16,该分流隔板将腔体分成上下两个空间,上层空间14与上出液口12相连通,下层空间15与下出液口13相连通,两层空间都与进液口11相连通,所述内腔直径和与进液口相连接的来液管的直径相等;所述的分流隔板位于三通管右侧管口一端的上方有将该管口上部封闭的堵头161;所述堵头朝向进液口一端的纵向截面为抛物线形;所述本体的中轴线至上出液口的高度H与分流器内腔半径r之比小于5;所述的本体内腔壁上有至少两组高度不相同的、并能分别与分流隔板的两个侧边相配合的条形槽;并且本体的进液口至水平出液口长度L与分流器内腔半径r之比小于10,所述的本体的每个管口处均设置有连接用法兰;参考图1A和图1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36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前列腺腔内介入治疗仪的恒流源
- 下一篇:带齿圆形浮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