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平面散养栖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3501.5 | 申请日: | 200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80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耿爱莲;李保明;施正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31/12 | 分类号: | A01K3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4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面 散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鸡设施,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平面散养时适合鸡在其上栖息的栖架。
背景技术:
家鸡的祖先是原鸡,在人类的驯化下虽然生产性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保留着在高处栖息的习性。但现在普遍采用的笼养方式,鸡只活动空间非常狭小,大部分时间只能趴伏在钢丝编织的鸡笼底网上,并且被剥夺了表现自然行为的自由,生存环境很差。而若回归到采用地面饲养方式,可克服笼养的很多缺点,但有必要给鸡只提供夜间栖息的栖架,满足鸡只在高处栖息的习性,同时使鸡只少受地面低温的影响,少接触或不接触鸡粪,预防疾病的发生;防止鸡群拥挤压堆,有利于鸡只的生长发育。
传统的栖架由栖杆与支架两部分构成。栖杆一般由竹木制成,水平放置在起两根起支撑作用的支架上。中国农业出版社于1979年3月出版的《科学养鸡问答》第234~236页对此作了详细的介绍。栖杆的形状应使鸡的爪能平展舒适地抓着,所以栖杆的表面应平整光滑,无疖节和棱角。鸡抓着的上面应为弧形,与支架固定的下面为方形,合适的栖杆断面宽度为5~8厘米、高度为4~5厘米。传统的栖杆由竹木材料制成,但要达到上述合适的断面尺寸和表面要求,其成本甚高。另外,竹木材料不易消毒,且易腐蚀,使用寿命短。所以传统的栖架不适于现代养鸡业将来可能对栖架的大量生产的需求。
在2000年出版的杂志《动物行为科学应用》第65期第349~365页披露了使用外径为2.6厘米的PVC管作栖杆的方案,由于直径小,其强度低,栖杆长度短,否则经受不了多只鸡同时栖息时的重量,不易满足大规模养殖的要求;而若用大直径的PVC管,成本高,且表面太光滑,鸡爪不易抓牢,不能满足鸡只栖息舒适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消毒、耐腐蚀、使用寿命长且成本低廉、适合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养殖应用、满足鸡只栖息舒适性要求的平面散养栖架。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平面散养栖架,包括两个支架和支承在两支架上且水平设置的栖杆,栖杆由条形钢骨架与截面大致呈矩形、上表面有一定弧度的多段栖条复合而成,条形钢骨架与两支架连接而起受力支承作用。栖条由混凝土材料模压而成,其下表面开有宽度与条形钢骨架截面宽度相当的长槽,栖条以沿栖条长度方向首尾相连的方式覆盖在条形钢骨架上,在栖条的任一横断面上,条形钢骨架的横截面的上半部或全部嵌入在相应的栖条下表面的长槽内。
所述的条形钢骨架可以是空心型钢,比如截面为矩形或梯形的薄壁钢管,在这种情况下,栖条下表面的长槽的深度最好小于薄壁钢管的截面高度。薄壁钢管单根即可满足受力要求。
所述的条形钢骨架还可以是实心钢条,比如截面为圆形或方形的钢筋,还可以是柔性的铁丝。钢筋或铁丝的数量不少于两根,且相互间隔一定距离平行排列。在这种情况下,栖条下表面的长槽的深度最好大于所述的实心钢条截面的高度。
如果实心钢条采用柔性的铁丝,在支架的顶端应安装滑轮组件,滑轮表面有凹槽,安装时铁丝绕贴凹槽,其自由端连接在位于地面的系挂件上。
在所述的支架之间还可增设中间支架,在其顶端安装顶托件,用以托起上述条形钢骨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平面散养栖架,其关键部件栖杆采用了复合形式,利用条形钢骨架起受力支承作用,利用混凝土模压的栖条起利于鸡爪抓牢的实体作用,前者因不必起实体作用,所用材料断面小,相应的用钢量少,而后者材料断面大,但材料成本低,故复合而成的栖杆总体成本低廉,同时又能满足鸡只栖息舒适性的要求。由于条形钢骨架可采用型钢加工,而栖条采用模压方式可用专门的混凝土制砖设备加工,可适合批量生产,以满足大规模养殖应用的需要。由于复合栖杆采用钢材和混凝土材料制作,因而易消毒、耐腐蚀、使用寿命长,但又比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材料重量轻,易于运输,有利于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散养栖架的总体示意图;
图2~图4是采用三种不同型式钢骨架的栖杆的断面剖面图;
图5是采用铁丝钢骨架的栖架示意图;
图6是支架的透视图;
图7是图5中所示支架顶部的剖视图;
图8是图5中所示中间支架的顶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35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