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导光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3034.6 | 申请日: | 2007-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29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唐明兵;陈芳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H04M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光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导光结构。
背景技术
在目前所应用的手机等装置上,通过导光设计实现光电结合能够使消费者产生深刻的视觉印象。
目前所应用的导光设计通常为光纤导光,但这种导光设计需要实现光纤定位,这将使设计工艺难度和成本居高不下。并且,为了保证导光效果,光纤需要和光源的发光面垂直,并且光纤导光后截面的光比周圈的光强,这导致导出的光线暗淡、不均匀。
另外,由于手机等装置存在一定的空间限制,因此在这类装置中实现光纤导光会遇到空间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光结构,以降低设计工艺难度和成本,提高导光均匀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导光结构,该导光结构包括:对射入光线进行全反射和散射的导光体和对来自导光体光线进行散射的扩散体;
所述扩散体位于导光体的一侧。
所述导光体的形状为柱状。
所述导光体上进一步设置有透光体,用于破坏导光体的全反射,使光线从导光体内部射出。
所述透光体的形状为圆点或V形槽。
扩散体远离导光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有增光体,用于将来自各个方向的偏振光折射,使光线从垂直方向射出。
所述增光体是一片增光片,或是包含一片垂直一片水平的两片增光片。
扩散体远离导光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有增光体,用于将来自各个方向的偏振光折射,使光线从垂直方向射出;
导光体远离扩散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有反射体,用于将导光体中散射出的光反射回导光体。
该导光结构所包含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为:依次紧密贴合。
该导光结构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形状为:环行/四边行/U行的柱状、片状或薄膜状。
该导光结构设置于手机中。
可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光结构中所传导的光线,有一部分直接出射到外部,另一部分会被反射及散射,因而发散了出射光的辐射角度,使得出射光的均匀度显著改善;另外,由于导光结构的组成比较简单,所以能够明显降低导光设计的设计工艺难度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光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光结构包括:具有层次关系的导光体和扩散体;其中,所述导光体,用于对射入的光线进行全反射和散射;所述扩散体,用于对来自导光体的光线进行散射。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导光结构图。由图1可见,导光结构由具有层次关系的增光体1、扩散体2、导光体3、反射体4组成。
其中,导光体3(由透明材料制成)的作用是通过自身的折射与反射,将由端缘入光的点光源(LED)或线光源(CCFC)变成需要的面光源。
具体而言,进入导光体3的光线会在导光体3中进行全反射和散射;并且当导光体3下表面的全反射受到破坏时,光线会从导光体3内部射出。为了使光线从导光体3内部射出,可以在导光体3的下表面设置透光体5(透光体5的密度、大小以及形状都可随意设置),导光体3的形状可以为柱状,透光体5的形状通常为圆点或V形槽。就透光体5的密度与大小而言,越靠近光源的透光体5密度越疏,直径越小;随着与光源之间距离的增加,透光体5的密度逐渐变密,直径逐渐变大。上述设计可以使光线均匀分布在导光体3表面。导光体3的光折射率通常比较低,光转换率和光穿透性则比较高;并且,导光体3的材质可以是压克力(PMMA)、聚炭酸酯(PC)、环状烯烃聚合物(COC)、饱和聚酯性树酯(PET)等,其中以PMMA效果最好。
反射体4的作用是将导光体3中散射出的光反射回导光体3,以防止光线外露,增加导光体3的亮度。反射体4通常为双面白色或双面银色或一面(反射面)银色另一面(非反射面)白色,其中以双面白色为佳。
扩散体2的作用是使光线产生散射,以便使光线的分布更加均匀。扩散体2通常成薄膜状,由光透过率高的基材(PET/PC/PMMA)制成(通常是一面为亮面,另一面为雾面,通常将扩散体2的亮面朝向导光体)。当来自导光体的光线通过扩散体2时,光线的无规则散射能够有效掩盖导光体3上所设置的透光体5,使得扩散体2的亮面具有更加均匀的光亮度。一般情况下,扩散体2的全光透过率在97%以上,雾化度为84-9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30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键盘
- 下一篇:一机多喷式冰淇淋自动工位喷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