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活动门窗挡止块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72698.0 | 申请日: | 200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64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金龙 |
主分类号: | E05C17/60 | 分类号: | E05C17/6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动 门窗 挡止块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门窗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于可活动折叠的挡止块,其使用时可折叠并限位门窗,不需使用时可收合而门窗可正常使用。
背景技术
一般住家建物的阳台或窗户往往均安装有铝门窗,除了区隔室内与室外的目的外,还具有保护家庭生命财产安全的功效,然而,在现有相关安全设施上,除了对外产生防止小偷侵入的效用外,对于室内人员尤其孩童来说,则无防范其私自开启的安全装置,也因此屡屡发生大人疏忽而小孩开窗攀爬坠楼的情形。
因此有业者提出改良,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093201461号,名称为:铝窗限制开启宽度的掣挡机构。该掣挡机构由一卡座及一扣块组成;其中:该卡座,前端设有向前开放的三角形扣合空间,扣合空间内侧形成一间隙槽,两侧壁面布设有整齐排列具顺进逆止作用的突齿;卡座底面设有套设槽,该套设槽由卡座后端贯通至间隙槽;该扣块的形体配应卡座前端开放扣合空间形状而设计,扣块两侧壁面对应设有整齐排列具顺进逆止作用的突齿,前端设有缺缝使的具有压缩欲度,底面贯设有套设槽,套设槽壁面相对或错开设有多数弧凸的突棘;当卡座及扣块各以其底面所设套设槽罩套于轨框轨条,而扣块相对推入卡座扣合空间内结合,便能构成为一种可简便、稳固跨越设置在轨框轨条供内实施的掣挡构造。
然面,此种习用结构设计系以两个组件彼此利用套塞的方式嵌合顶置于窗轨间,以达到限制窗户仅能开启一设定范围的通风面积,在效能上虽然可达到防止孩童钻出的安全防范效果,但却造成通风面积小,通风不良的情形,而且每当要让窗户开大一点、通风好一点或由大范围要回复限制小范围时均须调整限位组件位置,不但不方便且费时费力。
针对上述的习用结构又有业者再提出改良,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095210970号,名称为:铝门窗安全挡块。该安全挡块具有一朝下开口的崁沟,利用该莰沟使安全挡块跨置于纱门窗轨、外扇门窗轨上,并于安全挡块上设一与崁沟相通的贯穿螺孔供迫紧组件穿伸,以达到安全挡块与纱门窗轨、外扇门窗轨的固定设置。
此种习用结构是利用挡块上设有螺固件,利用螺固件锁固抵顶窗轨以达止开的功效;然而,此种习用结构仅利用螺固件锁固,明显结构强度不足,使用日久螺固件势必松脱,若使用者未时刻进行检查,则可能造成孩童开启窗户丧失防护功效;再者,此种习用结构的容易松脱,亦无法防止小偷推开窗户,一般成人仅需以较大的力道就可轻易推开窗户,不具备防盗效果;且习用的结构简陋,不仅无法达到止挡功效,亦使窗户外观显得不雅观;因此就整体而言,实有加以改进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活动门窗挡止块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强度不足,使用日久容易松脱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可活动门窗挡止块结构,其包括一底板,该底板上活动枢设一挡板,且该底板上设有可与该挡板嵌卡定位的嵌挡件及扣件,所述本体通过该扣件装设于门窗邻近处。
现有技术系利用挡块上设置螺固件,利用螺固件锁固抵顶窗轨以达止开的功效,如此结构极为不稳固,使用日久容易松脱;利用可活动式的挡板,该挡板可折叠立起并与嵌挡件嵌卡定位,并利用该扣件使本体装设于窗轨上,如此窗缘与本体的立挡件抵顶,使本体的结构更为稳固;本实用新型利用扣件装设于窗轨上,藉由窗轨两侧的高度,使用上不易由侧边观察得知该本体的位置,不仅达到防盗的遮蔽效果,亦达到外观的美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组装方式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安装于窗轨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4至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收合使用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装设于横拉窗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金龙,未经张金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26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