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机外壳及具有该外壳的手机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71305.4 | 申请日: | 2007-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86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朱战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机外壳 具有 外壳 手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外壳及具有该外壳的手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手机外壳多为塑料件,其耐磨性差、表面质感较差、装配性能差,且涂装困难。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手机外壳开始通过金属材料,多为镁铝合金,整体压铸而成。
然而,通过整体压铸获得的手机外壳具有很多缺点,这种手机外壳的强度不够,很难通过苛刻的跌落试验,因而这种手机外壳的使用寿命也很短。此外,整体压铸的手机外壳的性能单一固定,对于某些特定部位不具备特殊的性能,如高耐磨性、良好的电磁屏蔽性、高抗腐蚀性能等,致使无法进一步提供更为广泛的特殊性能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性能多样的手机外壳。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外壳的手机,其外壳的性能多样。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外壳来说,上述技术问题是这样加以解决的:该手机外壳包括框架及与所述框架嵌铸成一体的、且与所述框架材料不同的嵌铸件。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手机来说,上述技术问题是这样加以解决的:该手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框架及与所述框架嵌铸成一体的、且与所述框架材料不同的嵌铸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外壳中利用与框架材料不同的嵌铸件,可令该手机外壳具有多样性能,根据对手机外壳性能的不同要求,其可以具有高结构强度、高耐磨性、良好的电磁屏蔽性、高抗腐蚀性等特殊性能,从而进一步提供更为广泛的特殊性能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手机外壳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嵌铸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至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手机外壳的一较佳实施例,该手机外壳10包括框架100和嵌铸件200,该嵌铸件200通过嵌铸工艺与框架100形成一体,其材料与框架100的材料不同。
该框架100为一矩形框体,其可由铝合金、镁合金、锌合金等材料制成。该框架100上设有一显示屏开口(图中未标示),该显示屏开口用于将一显示屏(图中未示出)安装在该嵌铸件200上。
该嵌铸件200可由不锈钢片、陶瓷、其他金属或合金等制成。在本实施例中,该嵌铸件200选取厚度在0.2-1.0mm之间的不锈钢片。该嵌铸件200具有一大致呈矩形的本体(图中未标号)以及自该本体的顶缘和两侧缘同向弯折延伸的三个折边220。在嵌铸件200本体的四角分别向外凸伸形成一凸出部240。其中,该三条折边220及四角的突出部240用于增强嵌铸件200与框架100之间的结合强度。此外,在嵌铸件200的上部及下部还分别设有定位孔260,该定位孔260主要用于在制造该手机外壳10的过程中将嵌铸件200进行定位。
下面以不锈钢片为例,简要说明该手机外壳10的制造过程:
首先,将不锈钢片冲裁成如图2所示形状备用;
之后,将该不锈钢片放入模具中压铸成形:只需在正常的压铸生产中,在模具闭合之前将冲裁好的不锈钢片放置到模具中并通过定位孔260将其定位之后进行压铸即可。
最后,通过校正模具校正:将上一步骤获得的工件放置入校正模具中并通过定位孔260定位,利用校正模具冲压该工件,即可获得如图1所示的手机外壳10。
在上述制造过程中,由于嵌入的材料与基体材料特性的差异,特别是膨胀系数的不同,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得嵌入的材料的种类和形状尺寸均受到较大限制。故传统嵌铸成形中多为尺寸大、结构稳定、强度高的工件,对于结构不稳定、易变形部件的嵌入铸造则很少涉及。而本实用新型中的嵌铸件200为尺寸较小的薄壁件,且嵌铸件200在模具中大面积裸露,铸造过程中极易变形,使得产品尺寸精度得不到保证。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添加一道校正处理工序使得产品尺寸精度得到保证,实现了易变形薄壁件的嵌入铸造,从工艺上是一种突破,极大的拓展了嵌铸成形的应用范围。
如上所述,该框架100与嵌铸件200的三条折边220及四角的凸出部240结合成一体而形成上述手机外壳10。特别地,可令该嵌铸件200与框架100嵌入接触的深度在0.8-1.2mm之间,以获得较好的结合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713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