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棒材入口导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69914.6 | 申请日: | 200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89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赵洪涛;何立军;毕鹏;李燕平;王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9/16 | 分类号: | B21B39/16 |
代理公司: | 首钢总公司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吴克成 |
地址: | 10004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入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棒材轧制的入口导卫装置,尤其适用于小型棒材切分轧制生产,属轧钢导位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棒材切分轧制相比与传统的棒材单线轧制要更先进,能显著提高钢材产量,但相比与单线轧制,切分轧制时的事故率也更多,更难处理。尤其是在轧制小规格时,红钢通过入口导位装置进入轧制状态时最容易出现跑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弯头,弯头又分沿上下面的弯头和沿辊缝方向的弯头两种。沿上下面的弯头主要是由于撞击造成;沿辊缝方向的弯头造成的原因则比较复杂,例如在轧机接轴晃量较大时,上下辊瞬间咬入不一致,容易造成刀弯现象。钢通过导卫进入轧制状态时,一旦有弯头就很容易跑偏,不能被正常咬入而堆钢。其次,由于喇叭口出口量比导辊量大,钢在从喇叭口进入导辊间时很容易顶导辊上下侧面,这样钢就容易失去正常状态而窜出。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导位装置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满足切分轧制时成品轧机的正常轧制、减少事故发生、保证轧钢生产顺利进行的棒材入口导卫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棒材入口导位装置包括导辊、导位盒、底座、喇叭口、前端小导槽,前端小导槽连接在导位盒下端,导辊活动连接在导位盒前部两侧,喇叭口固定在导位盒内,导位盒安装在底座上。
轧制不同规格时选用对应的喇叭口备件。利用喇叭口扶正红钢通过可调式导辊,在快进轧辊时,利用前端小导槽扶正钢头使其能稳定对准轧槽。前端小导槽由固定钢板、托板、小夹槽三部分组成,钢板通过焊接或螺丝固定在导位盒下端;托板连接钢板和小夹槽,避免钢在导辊之间窜动;小夹槽对准轧辊轧槽,槽宽比来钢量稍大。这样在轧钢生产中,红钢即便有小的弯头,小导槽也可以扶正红钢使其被轧机正常咬入,从而避免其跑偏撞上辊环而引起堆钢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拆卸方便、易于调节等优点,适用于棒材连轧生产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板,2.托板,3.小夹槽,4.导辊,5.导位盒,6.底座,7.喇叭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中前端小导槽固定在导位盒5下端,导辊4用圆销轴连接在导位盒5前部两侧,导位盒5放在底座6内用螺丝在两侧固定,喇叭口7用螺丝固定在导位盒5内,喇叭口的作用主要是保证红钢进入导位装置。导辊主要是使红钢对准轧槽,同时减少摩擦,减少对钢的划伤,并根据不同的产品调节不同的导辊间距。导位盒5主要用来装配导辊4、喇叭口7和前端小导槽。底座6是用来固定导位盒。前端小导槽由固定钢板1、托板2、小夹槽3三部分组成,固定钢板1通过焊接或螺丝固定在导位盒5下端;托板2连接钢板1和小夹槽3,避免钢在导辊之间窜动;小夹槽3对准轧辊轧槽,槽宽比来钢量稍大。前端小导槽主要目的是保证红钢能顺利进入轧槽,其槽的宽度也根据不同的规格产品设置,以14切为例,成品前孔型宽为10.5mm,则小导槽宽度设定为12.5mm。
采用这样结构棒材入口导位装置拆卸方便、易于调节,适用于棒材连轧生产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总公司,未经首钢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699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