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卷扬加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69655.7 | 申请日: | 200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81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黎中银;彭修明;肖国阳;王国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02 | 分类号: | E21B3/02;B66D1/6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左明坤 |
地址: | 102206北京市昌平区回龙***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卷扬 加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基工程机械,尤指一种用于旋挖钻机上的卷扬加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桩工机械在桩基础工程施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反应较好,但随着新工法的不断应用,对桩工机械的性能及施工效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加压力和起拔力是体现机械性能和施工效率的重要参数,合理的加压、起拔系统会大大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目前我国市场上大多数旋挖钻机均采用油缸加压,如图1所示,加压油缸1’与旋挖钻机的桅杆3’上下端连接固定,加压油缸1’底部连接动力头2’,(所述动力头连接钻杆,钻杆连接钻头,整个结构由动力头带动操作,此处不再描述),这种加压方式因结构简单,工作性能稳定、维修方便、成本低等优点深受用户青睐,但由于受油缸加压行程条件的限制存在加压行程短、无法下长护筒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作业效率不十分理想,为了满足施工要求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卷扬加压装置,其使桩工机械在施工作业中能发挥出更大优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扬加压装置,其结构简单、紧凑,可提供较长行程及可携带较长护筒,并可提供双倍起拔力、加压力的加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卷扬加压装置,其中该装置包括卷筒、两个钢丝绳、两个定滑轮、两个张紧机构、卷扬机架和动力头连接架,卷扬机架与动力头连接架固定连接,卷扬机架上安装有卷筒,卷筒上缠绕着第一钢丝绳和第二钢丝绳,所述第一、第二钢丝绳的其中一端均固定在卷筒上,第一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定滑轮与固定在动力头连接架上的第一张紧机构连接,第二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定滑轮与固定在动力头连接架上的第二张紧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定滑轮固定在桅杆上部,第二定滑轮固定在桅杆下部。
本实用新型卷扬加压装置,其中所述卷扬机架与动力头连接架为焊接或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卷扬加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张紧机构为液压油缸系统。
本实用新型卷扬加压装置,其中所述卷筒由液压马达、减速机或电动机提供动力。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增加了加压行程,并且可携带较长护筒作业;
2、采用钢丝绳加压装置的旋挖钻机可携带钻头和长螺旋等多种工法装置;
3、实现了加压力和起拔力双倍放大的目的;
4、整体设计结构简单、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加压油缸加压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卷扬加压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卷扬加压装置包括卷筒1,第一钢丝绳21和第二钢丝绳22,第一定滑轮31和第二定滑轮32、第一张紧机构41和第二张紧机构42、卷扬机架5及动力头连接架6,卷扬机架5与动力头连接架6焊接在一起,卷扬机架5上安装卷筒1,卷筒1上缠绕着第一钢丝绳21和第二钢丝绳22,第一钢丝绳21、第二钢丝绳22的其中一端均固定在卷筒1上,第一钢丝绳2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定滑轮31与固定在动力头连接架6上的第一张紧机构41连接,第二钢丝绳2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定滑轮32与固定在动力头连接架6上的第二张紧机构42连接,第一定滑轮31固定在旋挖钻机的桅杆上部,第二定滑轮32固定在桅杆下部,第一、第二张紧机构41、42均为液压油缸系统,卷筒1由液压马达提供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卷扬机架5与动力头连接架6通过焊接设计成整体结构,动力头与动力头连接架6连接,卷筒1安装在卷扬机架5上,由液压马达提供动力使卷筒1转动。当卷筒1顺时针转动时第二钢丝绳22通过第二定滑轮32对动力头产生下拉力即加压力;当卷筒1逆时针转动时第一钢丝绳21通过过第一定滑轮31对动力头产生向上拉力即起拔力。由于卷扬加压装置和动力头为整体结构,在卷筒1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时,它也随动力头一起作上下运动,使加压力和起拔力得到了双倍放大效果。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696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